炎症:
(一)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急性局部红肿
热痛史或伴有全身消耗性疾病,发高烧,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胀,皮肤发亮,耳垂上翘,压痛明显,口内腮腺导管口红肿,可流出混浊液体甚至脓液,涂片可查见脓细胞.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可有急性腮腺炎史,甚至多次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一侧或双侧腮腺区肿胀,或时大时小,局部有发胀感或局部疼痛,自感口内有异物分泌,全身症状轻,腮腺呈弥漫性肿大,皮色正常,轻压痛或无痛,用手从耳后向前按压可见腮腺导管口有混浊涎液或脓性分泌物,腮腺导管造影可见导管系统有扩张或狭窄等改变.
二)流行性腮腺炎
起病急,一侧或两侧先后腮腺区肿胀,全身可发高热,但白细胞总数不高或下降,淋巴细胞增高.局部疼痛及压痛不明显,个别病人主要表现在
颌下腺肿大.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故有流行病学史,好发于小儿或青少年.
口内腮腺导管口不红肿,唾液清亮,无脓液流出.
(三)假性腮腺炎
是指腮腺周围或腺体内淋巴结急性炎症.腮腺区肿胀,常可触及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腮腺导管口正常,流出清亮涎液.头面部可查见感染来源,如头皮.面上部的疖肿.伤口等.
(四)急性咬肌下颌间隙感染
常有牙病史,多为牙源性,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皮肤发红可不明显,肿胀处硬,压痛明显,即使化脓也难测出波动.张口受限.可用B超或穿刺抽吸检查咬肌下是否有脓液.口内常可查出病源牙.
慢性咬肌下颌间隙感染可由急性期转变而来,也可以一开始就是慢性过程.自觉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张口受限,咬肌区扪诊坚硬
慢性咬肌下颌间隙感染,常合并慢性低毒性皮质骨骨髓炎,此时摄X线片,可发现骨质吸收及增生性变化.
(五)急性化脓性下颌骨骨髓炎
多为牙源性,有病源牙及牙病史.全身及局部急性炎症症状重,常有多个松动牙,前庭沟明显肿胀,初起剧痛,继而下唇麻木.
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出现脓腔,即转为慢性期,自觉症状缓解.若瘘口封闭,引流又不畅,又可急性发作,故急性期应保持引流通畅,否则可多次发作,导致M骨自行⑵苹蚯锌骱蟪鱿峙ю,即转为慢性期,自觉症状缓进一步损害,骨髓炎不会自愈.死骨形成及分离需半年左右,此时摄X线片可明确死骨的大小,部位和数量.只有手术刮除死骨及感染性肉芽组织后才痊愈.
(六)特异性感染
1淋巴结核腮腺周围(如耳前)及腮腺内淋巴结结核,病无明显自觉症状,可扪及肿块,界清楚,多可活动,可单个或多个,有时有同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结核),结核性淋巴腺炎一般抗生素无效.易误诊为腮腺肿瘤.可参照有无结核体质.体征及其他脏器.有无结核病史等加以考虑,也有经手术切除“腮腺肿瘤”后,病检证实为淋巴结核.
2
放线菌病好发于腮腺咬肌区,呈慢性和亚急性炎症表现,病程长,弥漫性肿胀,界线不清,硬,一般剂量抗生素无效,后期可部分软化.化脓,并形成脓瘘,脓液较稀薄,注意脓液中如有“硫磺颗粒”,送涂片检查放线菌菌丝.可取瘘管周围炎性肉芽组织作病理检查确诊.
二囊肿
(一)腮腺囊肿
无自觉症状,腮腺部软性渐进性肿块,柔软,无压缩性,体位改变(-).B超检查为单房或多房,有液平段,穿刺可抽出囊液,涂片查胆固醇结晶.
(二)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管口堵塞引起,与皮肤粘连而与皮下组织不粘连,肿物中部常见一小点.常合并感染或化脓.
(三)下M骨囊肿
无自觉症状,
颌骨膨隆,至两侧面部不对称,渐大,姓镉不蛴衅古仪蜓,靠X线摄片诊断,具体类型靠病理学检查.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多发性角化囊肿,方头,
皮肤痣,骨畸形,遗传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三良性肿瘤
(一)腮腺多形性腺瘤
无痛性渐进性腮腺部肿块,实性,界限清楚,中等硬度,结节状,可活动,无压痛,无面瘫,B超检查,不作活检,有条件者可作细针抽细胞学检查.
(二)其他腮腺良性肿瘤
Warthin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尾叶,可两侧发生,界限清楚,较软,体积一般不很大,B超,不作活检.
(三)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
先天性,婴幼儿发病,无症状,柔软,渐进性肿胀,无明确界限,好发于面侧部或颈侧部,透光(+).B超:多房性囊性.穿刺有淋巴液,稀而清亮,可凝固,涂片可见淋巴细胞.
(四)血管瘤
先天性,婴幼儿发病,无症状,柔软,渐进性肿胀,无明确界限,好发于面侧部或腮腺内,色可有改变:青.兰.紫色.有压缩性,体位试验(+).B超检查,穿刺有静脉血.
回复时间:2009-7-129:21:17采纳为答案修改回答评价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