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骨与关节的解剖
第一章骨与关节的胚胎学与组织学
第一节骨的胚胎学
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
二、骨发生的方式
三、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四、骨组织的年龄性变化
第二节骨、关节与骨骼肌的组织细胞学
一、骨
二、关节
三、软骨
四、骨髓的结构
五、骨骼肌
第二章骨与关节疾病的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骨与关节的肿瘤病理
一、概论
二、成骨性肿瘤
三、成软骨性肿瘤
四、巨细胞瘤
五、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六、脊索瘤
七、其他肿瘤
第二节骨与关节非肿瘤性病变
一、
化脓性骨髓炎二、单纯性骨囊肿
三、动脉瘤样骨囊肿
四、骨内腱鞘囊肿
五、纤维结构不良-
六、骨纤维结构不良
七、干骺纤维性缺损
八、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九、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十、痛风性关节炎
十一、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十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三章骨与关节的大体解剖
第一节骨学
一、总论
二、中轴骨
三、附肢骨
第二节关节学
一、总论
二、躯干骨的连结
三、颅骨的连结
四、附肢骨的连结
第三节肌学
一、总论
二、躯干肌
三、头肌
四、上肢肌
五、下肢肌
六、体表的肌性标志
第四章骨与关节x线影像解剖
第一节脊柱x线解剖
一、颈椎
二、胸椎
三、腰椎
四、骶骨和尾骨
第二节胸廓x线解剖
一、肋骨
二、胸骨
三、胸廓的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
第三节上肢骨及其连结的x线解剖
一、锁骨后前位像
二、肩胛骨前后位像
三、肱骨
四、尺骨
五、桡骨
六、腕骨
七、掌骨和指骨
八、肩关节
九、肘关节
十、腕关节
第四节下肢骨及其连结的x线解剖
一、髋骨
二、股骨
三、髌骨和腓肠小骨
四、胫骨
五、腓骨
六、跗骨
七、跖骨和趾骨
八、骨盆
九、髋关节
十、膝关节的x线解剖
十一、踝关节和跗骨间关节
十二、足骨的x线测量
第五节颅骨及其连结的x线解剖
一、脑颅
二、面颅
三、颞下颌关节
四、舌骨
第五章骨与关节断层影像解剖
第一节颅骨CT断层影像解剖
一、颅盖骨横断层CT解剖
二、颅底骨横断层CT解剖
三、面颅下部横断层cT解剖
四、蝶鞍区冠状断层cT解剖
第二节脊柱cT和MRI断层影像解剖
一、脊柱cT横断层影像解剖
二、脊柱MRI矢状断层影像解剖
第三节四肢主要关节的cT和MRI断层影像解剖
一、上肢关节断层解剖
二、下肢关节断面解剖
第六章骨关节的测量与应用
第一节骨与关节的测量
一、人体骨关节测量概述
二、骨标本与活体测量
三、影像学测量
四、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第二节骨与关节的正常值
一、骨的正常值
二、关节的正常值
第三节体质人类学与法医学中的应用
一、骨的种属差异与鉴定
二、骨的种族、地区和民族差异与鉴定
三、骨的性别差异与鉴定
四、骨的年龄差异与鉴定
五、与骨有关的身高推测
六、颅骨的身源鉴定
七、关节活动度评价
下篇骨与关节的影像诊断
第七章骨关节和软组织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第一节骨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骨质疏松
二、骨质软化
三、骨质破坏
四、骨髓异常和哈弗管异常
五、骨质硬化或增生
六、骨膜反应
七、肿瘤骨和肿瘤软骨
八、骨质坏死
九、骨内钙化
十、矿物质沉积
十一、骨大小形态改变
第二节关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
关节肿胀二、关节破坏
三、关节退变
四、关节强直
五、关节脱位
第三节软组织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
软组织肿胀二、软组织肿块
三、软组织钙化和骨化
四、软组织内积气
第八章骨创伤
第一节骨折总论
一、创伤性骨折
二、疲劳骨折
三、病理性骨折
第二节头部外伤
一、脑颅部骨折
二、眼眶骨折
三、鼻区骨折
四、颞骨骨折
五、下颌骨骨折
第三节颈、胸、腹部外伤
一、脊柱外伤
二、肋骨骨折
三、胸骨骨折
四、骨盆骨折
第四节上肢外伤
一、锁骨骨折
二、肩胛骨骨折
三、肱骨骨折
四、桡、尺骨骨折
五、手部创伤
第五节下肢外伤
一、股骨骨折
二、髌骨骨折
三、胫、腓骨骨折
四、足部创伤
第九章骨关节发育畸形与发育障碍
第一节骨关节发育畸形
一、肩胛骨及上肢骨先天性畸形
二、下肢畸形
三、胸廓畸形
四、脊柱先天性畸形
五、颅骨发育畸形
第二节骨发育障碍
一、骨骺异常
二、干骺异常
三、骨干异常
四、短肢侏儒
五、短肢短躯干侏儒
六、骨密度减低的发育异常
七、致密性骨发育异常
八、肿瘤样骨发育异常
九、纤维性骨发育异常
第三节染色体疾病
一、性染色体畸变与疾病
二、常染色体畸变与疾病
第十章黏多糖病
一、黏多糖病I型(wPs-I型)
二、黏多糖病Ⅱ型(wPS-Ⅱ型)
三、黏多糖病Ⅲ型(WPS-皿型)
四、黏多糖病Ⅳ型(wPs-Ⅳ型)
五、黏多糖病V型(wPs-V型)
六、黏多糖病Ⅵ型(wPs-Ⅵ型)
七、黏多糖病Ⅶ型(wPs-Ⅶ型)
八、其他类型黏多糖病
第十一章营养代谢性与内分泌性骨病
第一节营养代谢性骨病
一、骨质疏松
二、骨质软化
第二节维生素代谢障碍
一、维生素A缺乏症
二、维生素A中毒
三、维生素c缺乏症
四、维生素D缺乏症
五、维生素D中毒
第三节肾性骨病
一、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
二、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
第四节其他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
一、斯泼芦
二、Milkman综合征
三、淀粉样变性骨病
四、婴儿
高钙血症五、低磷酸酶症
六、特发性高磷酸酶症
七、苯丙酮尿症
八、肝豆状核变性
九、褐黄病性关节炎
第五节内分泌性骨病
一、巨人症
二、肢端肥大症
三、垂体性侏儒
……
第十二章骨感染性疾病
第十三章骨关节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十四章骨软骨缺血坏死
第十五章血液与淋巴网状组织系统疾病相关骨关节改变
第十六章关节病变
第十七章脊柱病变
第十八章地方病、
职业病与物理化学性损伤
第十九章软组织病变
第二十章医源性骨关节病变
第二十一章骨关节疾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第二十二章骨关节法医影像诊断
……书摘:插图:
上篇骨与关节的解剖
第一章骨与关节的胚胎学与组织学
第一节骨的胚胎学
骨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胚胎期有两种不同的骨发生方式,一种是膜内成骨,另一种是软骨内成骨。从胚胎早期问充质向骨原基分化起始,到骨发育完善为止,历时约20年以上。骨的发育经历不断生长与改建的复杂演变,其基本过程包括骨组织形成与骨组织分解吸收两方面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成,保持动态平衡。骨发育完善后,仍保持形成与分解吸收交替进行的内部改建,终身不止,但改建速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缓慢。
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
(一)骨组织的形成
骨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成骨细胞的作用。成骨时,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称为类骨质(osteoid),同时以类似顶浆分泌的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一些小泡,称基质小泡(matrixvesicle)。一般认为,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继而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出现的骨组织。在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又有新的成骨细胞继续形成类骨质,然后钙化,如此不断地进行。
(二)骨组织的吸收
骨组织的吸收主要是破骨细胞的作用。目前认为破骨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无分裂能力。破骨细胞功能活跃时,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乳酸及柠檬酸等,在酶及酸的作用下使骨基质溶解。
二、骨发生的方式
骨的发生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与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图1-1)。
(一)膜内成骨(图1-2)
人体的顶骨、额骨,以及枕骨、颞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一部分、锁骨等即以此种方式发生。这种方式是先由问充质分化成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的具体过程是: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问充质聚集,血管增生,营养及氧供丰富;间充质细胞渐密集并分裂分化为骨原细胞,其中部分骨原细胞增大,成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细胞间隙充满排列杂乱的纤细胶原纤维束,并包埋于薄层凝胶样的基质中,即类骨质形成,成骨细胞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继而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出现的骨组织,即骨小梁。最早形成骨组织的部位称为骨化中心(ossifi.cationcenter)。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有成骨细胞或骨原细胞附着,它们向周围成骨,逐渐形成初级骨小梁,构成初级骨松质。我来评论这本书更多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