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之间,男女之比约1:8,女性的发病数约为1/1500-2000。红斑狼疮是病谱性疾病,一端是
盘状红斑狼疮,病变以皮肤损害为主,另一端为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系统、多脏器受累。中间还有许多亚型如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等。
1.红斑狼疮的病因
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内分泌、感染、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①遗传因素: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与红斑狼疮的发病具有一定关系,在同卵双生婴儿中均发病的可达65%,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婴儿的1-3%;患者的直系亲属中的发病率约10%。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易感性相关的基因有HLA-B8、HLA-DR2、HLA-DR3及HLA-DQW1、HLA-DQW2等,一些患者还可伴有遗传性补体C2、C4缺陷。总之,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这些基因的缺陷均可影响到患者的免疫调节、免疫反应、网状绕は低场⒚庖咔虻鞍准靶约に兀佣贾乱幌盗械牟±砉獭
②感染因素:由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血管绕ぁ⒊上宋赴蜕鲂∏绕は赴蟹⑾终巢《狙茏唇峁梗糠植∪说难逯写嬖诳鼓孀疾《舅RNA抗体或抗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抗体,提示红斑狼疮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此外,还有人认为结核杆菌或链球菌感染也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关。感染一方面可改变宿主抗原的特性,还可导致淋巴细胞活化并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组织的损伤。
③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故认为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动物试验也表明雌性动物发病早、症状重,而且雌激素可诱发动物模型的病情加重,相反,雄激素则具有保护作用。在临床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增高,而睾酮水平降低,均提示本病与性激素有密切关系。
④物理因素:日晒可加重红斑狼疮的病情,患者对中波紫外线及长波紫外线敏感,多种证据表明紫外线照射与红斑狼疮的发病具有一定作用。
⑤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红斑狼疮,或导致病情加重。主要有四类药物:A芳香胺类,如普鲁卡因酰胺、磺胺嘧啶等;B肼类,如肼苯哒嗪、异烟肼等;C巯基化合物,如卡托普利、青霉胺等;D苯类,如抗
惊厥药、抗癫痫药等。药物引起的红斑狼疮与服药的剂量有关,停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可消退。
⑥免疫异常: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使机体正常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发生异常,出现免疫紊乱,包括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和T淋巴细胞功能失衡。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功能失衡与B淋巴细胞活化及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并可使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失调,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
总之,红斑狼疮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遗传、感染、环境、性激素水平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自身组织细胞结构改变,或免疫活性细胞发生异常,最终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