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化脓性汗腺炎

化脓性汗腺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时间 : 2009-12-04 07:56:20 来源:www.med126.com

[摘要]

化脓性汗腺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化脓性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症状体征,中医诊断标准诊断治疗,西医诊断标准诊断治疗,实验室诊断影像诊断,预防康复,中医疾病诊疗

  疾病名称(英文)hidradenitissuppurativa拚音HUANONGXINGHANXIANYAN别名中医:漏腋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球菌性皮肤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发于腋窝部的脓肿瘘管。本病见于青年女性,大都发于腋窝,多由金黄色萄葡球菌引起。中医释名初起小时,其形如核与"漏腋"类似,如隋・《诸病源候论・漏腋候》说:"腋下常湿,仍臭生疮。"本病主要由于肝脾二脏湿热,加之湿潮多汗,搔破染毒,气滞血凝而成。西医病因多由金黄色萄葡球菌引起。局部多汗、浸渍、不洁及外伤是常见的诱因。这些因素使大汗腺导管阻塞,其后发生细菌感染。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本病见于青年女性。此外,本病的好发性别和年龄提示发病可能与青春期、生育期的大汗腺分泌旺盛有关。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本病主要由于肝脾二脏湿热,加之湿潮多汗,搔破染毒,气滞血凝而成。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本病主要发于大汗腺部位,尤以腋下为多见,亦可发于外阴、肛门、乳房下等处,仅属少数。
1.肝脾湿热
证候:初起小硬结,后渐增大,高出皮面红肿疼痛,口干,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肝脾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气滞血凝,故初起小硬结,后渐增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证。
2.阴虚邪恋
证候:溃破脓水臭秽,不易收口,有时形成蜂房样瘘管,舌红苔干,脉细数。
辨析:病久阴伤,邪毒留恋。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一、性别及部位
本病大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妇女则主要发生于腋窝,少数发生于乳晕、外阴等大汗腺分布处;男性则发生于腹股沟和肛门周围。
二、皮损特点
皮疹初期时为位于皮下的坚实小结节,结节常单发。数日后结节逐渐增大变软,并出现动感,此时其表面皮肤亦发生肿胀。局部伴有明显的疼痛和触痛,不久即形成瘘管。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溃疡性损害需与皮肤结核鉴别。单纯股沟损害要与放线菌病、腹股沟肉芽肿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鉴别,会阴区的少数结节和窦道排除乙状结肠憩室和克隆氏病,通过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可排除其他感染,痤疮和成群黑头出现有助于诊断。
本病易与淋巴结结核、瘰病性皮肤结核、皮肤放线菌病、腹股沟肉芽肿等具有硬结、肉芽肿和窦道的疾病混淆。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必须详细检查患者以除外代谢障碍,饮食控制可减轻肥胖。
抗生素治疔如四环素2g/日,共10日,以后每日0.5g/日,服2周,大部分早期患者有效。对顽固的皮损,同时服用强的松20~30mg5~7日是有帮助的。停止治疗后有复发倾向。浅部X线可以试用,总量为1000~2000R,分2~3次照射。
有脓肿形成的必须切开排脓。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方
1.肝脾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0g,黄芩15g,栀子10g,车前子(布包)30g,木通6g,滑石12g,柴胡12g,板蓝根3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阴虚邪恋
冶法:滋阴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当归20g,赤芍20g,生地15g,知母20g,地骨皮30g,黄柏15g,制苍术12g,泽泻15g,白花蛇舌草30g,山楂15g,天冬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初起颠倒洗剂外搽。
2.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用九一丹药条拔毒提脓,脓尽用生肌散收口。
3.形成瘘管用扩创术,或用小升丹药条腐蚀。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化脓性汗腺炎中医...”相似的文章

更多>>

化脓性汗腺炎疾病

1.内分泌检查。 2.汗腺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组织病理:初起时大汗腺附近有很多中性粒细胞,还有密集成团的葡萄球菌,以后小汗腺也可受累,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浸润,最后腺体被破坏,周围有异物巨细胞...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