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蛔虫病

蛔虫病

时间 : 2009-12-04 14:52:02 来源:baike.redbaby.cn

[摘要]

概述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在儿童中发病较多,尤其在学龄期与学龄前期儿童发病率最高。患蛔虫病时常影

六一宝塔糖(每粒含磷酸哌嗪0.2g)又名:枸橼酸哌哔嗪、驱蛔灵、磷酸哌嗪、、PiperazineCitrate作用与用途:本品具有麻痹蛔虫的作用,使蛔虫不能附着在宿主肠壁,随肠蠕动而排出,蛔虫在麻痹前不出现兴奋作用,使用较为安全。主要用于治疗肠蛔虫病。剂型规格:片剂,每片含主要成分枸橼酸哌嗪0.5g(或枸橼酸哌嗪0.25g、磷酸哌嗪0.5g、磷酸哌嗪0.2g)用法和用量:口服。剂量为每日100-160mg/kg,最多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一般不需用泻药,便秘者可酌用缓泻剂。

六一宝塔糖服用方法年龄(岁)体重(公斤)用量(片)1~310~145~74~616~207~107~922~269~1210~1228~3215

服用方法均为:睡前一次服用,连服2次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本品毒性低,副作用较轻,偶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感觉异常、荨麻疹等,停药后很快消失。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或癫痫患者禁用。本品与氯丙嗪同用有可能引起抽搐,故应避免合用,与噻嘧啶合用有拮抗作用。

肠虫清又名:阿苯达唑、抗蠕敏、丙硫咪唑、Albendazole作用与用途:本品为高效广谱驱虫药。它可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和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致使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引起的单一或混合感染,可治疗各种类型的囊虫病。剂型规格:片剂,每片200mg。用法和用量:口服。治疗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引起的单一或混合感染,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2片一次服用。2岁以上小儿单纯蛲虫、单纯轻度蛔虫感染,1片一次服用。治疗蛲虫必要时2周生重复给药一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少数病例可见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发热、皮疹或头痛,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动物试验提示有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故孕妇及哺乳期禁用,对本品过敏者及2岁以下小儿禁用,急性病、蛋白尿、化脓性皮炎、癫痫等患者不宜应用。

安乐士又名:甲苯达唑、一片灵、二苯酮咪胺酯、Mebendazole、Vermox作用与用途:本品为广谱驱肠虫药、能直接抑制肠道寄生虫对葡萄糖的摄入,导致虫体内糖原耗竭,使其无法生存而死亡。对蛔虫、钩虫、蛲虫和鞭虫的疗效都很好,对绦虫也有作用。剂型规格:片剂,每片100mg。用法和用量:口服。蛔虫病:一次100mg,一日2次,连服3日。蛲虫病:一次100mg,一日1次,连服3日,两周和四周后各重复用药一次。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很少,无明显不良反应。极少数病人有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皮肤瘙痒等,无需处理,偶有蛔虫游走和吐蛔虫现象,可能与本药作用缓慢有关,对蛔虫有激惹作用。但均不影响治疗。除习惯性便秘者外,不需服泻药。孕妇、哺乳期妇女、未满2岁的幼儿禁用。

驱钩蛔又名:盐酸左旋咪唑、、左旋四咪唑、LevamisoleHydrochloride。作用与用途:是一种广谱抗线虫药,使蛔虫肌肉麻痹,失去逆行肠蠕动的运动能力,从而随粪便排出。对蛔虫、钩虫、蛲虫都有作用,对蛔虫效果最佳。剂型规格:片剂,每片25mg。用法和用量:口服。治疗蛔虫2~3mg/kg,一次顿服,必要时1周后再服1次;治疗钩虫每次2~3mg/kg,每晚顿服,连服三天。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及腹痛等,反应轻微短暂,多不需处理,少数病例服药后出现轻度肝功能变化,停药后可恢复,肝功能减退者慎用。

注:治疗蛔虫的药物使用不当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在家里自行打虫,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关键词: 蛔虫病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蛔虫病”相似的文章

更多>>

蛔虫病疾病

1.血常规: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2....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