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昏迷

昏迷

时间 : 2009-12-04 02:23:03 来源:www.pharmnet.com.cn

[摘要]

昏迷

 针灸大全急症针灸-昏迷-【概述】昏迷指由热、痰、湿、瘀血、疫毒阻闭清窍,扰乱神明而出现的神志不清或人事不省的证候,系临床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多种急性疾病均可出现此证。证名首见《症因脉治》。但早在《内经》中即有“暴露不知人”的记载。针灸治疗归属于本证的“不省人事”、“不识人”等症状,较早的记载见于《扁鹊心书》:“邪气深入则昏睡谵语,足指冷,脉浮紧,乃死证也,急灸三百壮可生,”在明代的医籍中更有不少载述。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病、脑卒中、肝昏迷等所出现的昏迷阶段。
【病因病机】 其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多因外感时邪、卒冒秽浊之气,蕴结化热,或五志过极,肝阳暴亢、心火过盛,火热上扰神明;有因素体阳虚,饮食不节,痰浊内生,致闭阻清窍,神明不用;亦可系汗、吐、下太过或热邪久羁,伤津耗液而阴枯液竭,久病重病,元气虚损,清窍失养,神无所依。以上种种,均因损及神明而可呈闭证或脱证。
【辩证分型】(一)闭证为实证。症见人事不省,大小便闭结,牙关紧闭,双手紧固。如为热闭,身热面赤,烦躁谵语,脉细数或弦数,舌红绛或干绛,苔黄或焦黄;如为痰闭,胸闷气粗,痰声如拽,脉沉滑或滑数,舌苔白腻或黄腻。(二)脱证为虚证。症见神志不清,目合手撒,二便自遗,汗出。如为亡阳,面白肢厥。唇舌淡润,脉微欲绝;如为亡阴,面红身热,唇舌干红,脉象虚数。(三)内闭外脱闭、脱二证之症候俱见,但具体见症有主次之分,或以闭为主,或以脱为主。
【治疗】 (一)闭证1.治则:开窍通闭。2.处方:水沟、十二井、合谷、太冲;热闭加大椎,痰闭加丰隆。3.方义:水沟位于督脉,为手足阳明与督脉之会,有开窍泄热、醒脑宁神之功;十二井乃阴阳经交接之处,刺此冀经气接续,阴阳协调;合谷、太冲合称四关,分属大肠与肝两经,善解郁利窍,疏调一身气机。四穴合用,可达通调阴阳气机,开窍醒脑宁神之目的。如属热闭,取督脉之大椎以清泻邪热;如属痰闭,加胃络丰降以祛化痰浊。4.治法:以泻法为主。先取水沟,针芒向上,反复运计,强度宜适当加大。继用三棱针刺十二井,挤去恶血数滴。余穴均宜留针,留针期间,须间断作反复持续运针,施泻法(手法如不特别注明,均可参照“总论”中“现代刺灸法”节,下同)。留针时间,一般应留至神志恢复。如疗效不显,即须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5.古方辑录《神应经・诸风门》:“不识人:水沟、临泣、合谷。”《针灸聚英・卷二》:“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刺太阳、少阳。”(二)脱证1.治则:救阴敛阳固脱。2.处方:百会、关元、复溜、太渊;亡阴加太溪,亡阳加足三里。3.方义:百会位于巅顶,手足三阳与督脉交会于斯,灸之升阳固脱;关元乃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灸之滋阴扶本;复溜,足少阴之经,能调肾气而止汗敛阴;太渊,手太阴之原,可理肺气而摄纳浮阳。脱症多阴阳皆虚,故需滋阴升阳,敛阴摄阳同时并进。若为亡阴,加肾之原太溪滋养真阴;若为亡阳,取胃之合足三里资助元阳。4.治法:以艾卷取雀啄灸法重灸百会、关元穴,局部皮肤须现潮红,甚或起小泡。余穴宜用针刺,用补法,手法亦宜重。留针和薰灸的时间均须据症情而定,以脉回神清为度。如效不显,亦宜立即辅用他法或改用他法。5.古方辑录《神应经・伤寒门》:“不省人事:中渚、三里、大敦。”(三)内闭外脱证l.治则:开窍闭脱。2.处方:须依据所表现的闭、脱证的症候,分别自上述处方中灵活选穴;治法亦宜针灸结合,攻补皆施。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昏迷案余治一伤寒,亦昏睡妄语,六脉弦大――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人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痛,灸之三鼓,病人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扁鹊心书》)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关键词: 昏迷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昏迷”相似的文章

更多>>

昏迷疾病

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生化,病毒细胞系列),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有助于CO中毒的诊断,尿常规 异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急性尿卟啉 症,疑似肝昏迷病...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