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涎腺肿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常见。腮腺混合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故做好术前术后的各项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
焦虑;(2)睡眠型态紊乱;(3)潜在并发症--出血;(4)疼痛;(5)舒适的改变:局部肿胀;(6)有伤口感染的危险;(7)自我形象紊乱。一、焦虑相关因素:1环境改变。2疾病困扰。3对诊断、检查、手术等不了解。主要表现:1主诉担忧、紧张。2寡言或多语。3不能积极正确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目标:病人适应环境,焦虑感消除。护理措施:1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减少刺激。2向病人热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师及护士。3详细向病人介绍有关疾病诊断、检查、手术、治疗的信息。4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5鼓励病人说出心中的担忧。6指导病人运用一些减轻焦虑的技巧,如看书、听音乐、听收音机等。7遵医嘱使用镇静剂。重点评价:病人焦虑是否缓解。二、睡眠型态紊乱相关因素:1疼痛。2环境改变。3焦虑。4压抑。主要表现:1依靠催眠药才能入睡。2睡中易惊醒,醒后难以继续入睡,睡后醒得过早。3白天精神不振,疲乏,打盹。护理目标:1病人能叙述妨碍睡眠的原因。2病人能够叙述促进休息、睡眠的方法。3主诉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护理措施:1评估病人日常的入睡方式、习惯。2提供有助于睡眠的安静、优雅的环境。3指导病人尽量减少白天睡眠。4遵医嘱给予催眠药物如安定,并评价效果。5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如彩取舒适的体位、运用放松技巧放松肢体、减少睡前活动量、听轻音乐、缓解疼痛等。6限制晚间饮水量。重点评价:睡眠是否得到改善,病人是否得到充分的休息等。三、潜在并发症--出血相关因素:1伤口包扎过松。2术中止血不全。主要表现:1伤口敷料有血性液浸染。2负压引流量较多(如100mL/h)。3
血肿形成。4
头昏、眼花,面色苍白,精神差。护理目标:1减少引起出血的因素。2脉搏、血压在正常范围。3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护理措施:1术后嘱病人安静休息并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情况,测生命体征每天小时1次,直至平稳。2详细观察并记录负压引流的量及性状,如血性引流液大于100mL/h,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3观察伤口敷料松紧情况及伤口敷料是否有新鲜血液渗出,如发现敷料松动、渗血,应立即加压包扎。4遵医嘱给予止血药。5遵医嘱静脉输液。6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重点评价:1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是否正常。2伤口血性引流物是否减少。四、疼痛相关因素:1手术创伤。2不舒适体位。3活动过多。4绷带过紧。主要表现:1病人主诉疼痛。2痛苦表情,被动体位。3呻吟、哭泣等发泄行为。4语言交流减少。护理目标:病人疼痛减轻。护理措施:1评估疼痛的特点如性质、持续时间、强度等。2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指导病人运用听音乐、读报、与同室病友交谈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3抬高和支持手术部位,减少伤口部位压力及张力,从而减轻疼痛。4检查伤口绷带的松紧度。5尽量减少活动,减轻病人痛苦。6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并评价用药后效果。重点评价:疼痛症状和体征是否减轻。五、舒适的改变:局部肿胀相关因素:1组织对于手术创伤的反应。2绷带过紧。3伤口感染。主要表现:1不适。2眼睑肿胀,视物困难。3面部烧灼感。护理目标:术区肿胀减轻到最低程度。护理措施:1白天取半卧位成45℃,晚间成30℃。2向病人解释取半卧位的重要性。3指导病人避免弯腰和低头。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5每班评估面部肿胀的消退情况。6告诉病人任何时候不要揭开敷料,以免伤口包扎松紧度改变而加重术区肿胀。重点评价:颌面部肿胀消退情况。六、有伤口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1全身抵抗力降低。2皮肤破损。3营养不足。主要表现:1局部伤口红、肿、热、痛。2伤口分泌物增多或出现脓性分泌物。3体温异常。护理目标:1病人体温正常。2病人血象正常。3伤口无异常分泌物,无红、肿、热、痛。护理措施:1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及异常分泌物。2监测体温变化。每天3次。连续7天。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5伤口拆线前指导病人不要沐浴、洗头。6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饮食。7保持口腔卫生,餐后、睡前漱口。重点评价:1病人的体温及血象是否在正常范围内。2伤口有无炎性表现。七、自我形象紊乱相关因素:1面神经麻痹。2面神经牵拉。主要表现:1口角歪斜。2流涎。3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护理目标:1病人能对自我形象有新认识。2病人能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护理措施:1术前向病人解释,因术中面神经将被牵拉,有可能造成口角歪斜,流涎,使之理解与配合治疗护理。2举一些同种病人手术成功的例子,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向病人说明口角歪斜、流涎等现象将随着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腺体的萎缩而消失。重点评价:病人能否对自我形象的改变在心理上进行调适,关有积极地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