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肌营养不良症

北京龙禧医院

时间 : 2009-12-04 07:24:50 来源:www.gulouhospital.com

[摘要]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简介作者:资料 加入时间:2004-12-3016:05:47
什么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肌肉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进行性加重的萎缩和无力,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遗传基因、生物化学、组织化学、酶学等研究迅速进展,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态研究正在以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为中心逐渐深入。由于遗传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Duchenne型和良性的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面----肩----肱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肢带型等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可患病,多数在青春期起病,个别较晚,骨盆带肌的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缓慢逐步累及肩胛肌带而出现双臂上举困难,而晚期患者可出现肌肉挛缩,不能行动,无智能障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进展速度差异较大,一般不影响寿命)。
在各型肌营养不良症中,Duchenne型发病率最高,病情也严重,是遗传性肌萎缩症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呈性环链隐性遗传,多为男性发病,偶见女性发病。发病率为1/3000――1/4000个成活男婴,通常是在幼年起病,骨盆带最先受累。表现为能走路的时间推迟,行走缓慢、易跌倒、跌倒后不易爬起。多数患者有小腿肌的肥大,病初肥大肌的肌力相对稍强,臀中肌的受累而致骨盆左右上下摇摆,跟腱挛缩而致足跟不能着地,腰大肌受累而致腹部前凸,脑后仰。
因此,走路时出现典型的鸭步形状,登高和走路困难是本病的又一特征。蹲下时病人两手伏膝或伏栏杆支撑,而蹲下后又不能起立或起立困难。如不正确治疗常早年致残并导致死亡。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与治疗: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肌肉变性疾病,另外,除遗传因素外,患者自身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以进行性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平地走路摔倒,走路左右摇晃如鸭子步,上下楼梯困难,蹲下起立困难,伴有肌肉的假性肥大,中医将其列为“痿症”范畴。
现代医学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认识: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orgressivemusculardystyophy)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肌肉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进行性加重的萎缩和无力,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遗传基因、生物化学、组织化学、酶学等研究迅速进展,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态研究正在以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为中心逐渐深入。
由于遗传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Duchenne型和良性的Becker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面一肩一肱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肢带型等等。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可患病,多数在青春期起病,个别较晚,骨盆带肌的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缓慢逐步累及肩胛肌带而出现双臂上举困难,而晚期患者可出现肌肉挛缩,不能行动,无智能障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进展速度差异较大,一般不影响寿命
在各型肌营养不良症中,Duchenne型发病率最高,病情也严重,常早年致残并导致死亡,是遗传性肌萎缩症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因此,对此病的病态研究较多。
(一)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简称DMD)
1、发病率:在所有国家和地区DMD发病率都相类似。我国发病率为1/1000,多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只有2/3是由于上代的X染色体病变造成,即遗传而来。故遗传造成的发病率是10-20/10000,其它1/3的发病不是由于上代,而是当代本身X染色体产生突变(缺失或移位)而造成,这一类患者虽不是遗传而来但对后代不遗传性。
2、遗传方式:(1953、1964)Becker根据广泛调查后,提出了DMD是性连锁遗传。传给下一代男性患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MD患者可有两种系谱类型,一种是在一代或几代兄弟中有数个罹患者;另一种先证者为家庭中唯一的罹患者。前一种类型是从上一代遗传下来的,先证者的母亲再生患儿的危险率为60%,女性是携带者的危险率是60%,后一类型是新发生的突变。根据新推算突变率为5/10000。
如母亲是该病的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父亲结合可生产四种可能的子女。第一种是女儿带有该病的染色体,但另一个X染色体是正常的,即有等位基因是正常的,故疾病呈隐性,也就是携带者不得病,但将来的儿子,有一大半会得病。第二种情况是女儿从父亲、母亲各继承一个无该基因的染色体,故该女儿正常。第三种是儿子从母亲继承一条带有该病基因X染色体,从父亲继承一条Y染色体。Y染色体一般认为无基因功能,至少没有对应于X染色体的基因。故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为显性,即在雄性中,X染色体基因者为显性。所以此种组合的儿子表现为疾病。第四种是儿子有一条母亲的正常X染色体和一条父亲的Y染色体,故儿子无病。
由于基因突变在X染色体上,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如果带有突变基因(半合子),则易于表现出来;而女性一条X染色体上有突变基因为杂合子,不能表现(隐性),只有两条XX上者阴此基因(纯合子)才能表现,但这种机会是极少的。故在家第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男性。Walton证明,
DMD的女性患者,其性染色体为45XO。亦有人发现为45XO/46XX的嵌合体。还有人发现DND女孩的染色体正常。
(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
本型发病率为出生男孩的8~10/10,000。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属X――连锁遗传。起病年龄多在5~15岁之间,平均11岁,临床症状与DND类似,但进展缓慢。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与DND型不同之点在于前型男性患者可能生育。因此,患者可将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的女儿,使女儿成为携带者,而儿子从正常型母亲得到的则是正常X染色体,故这一代儿子均不会得病。据研究表明DND与Becker型是位于X染色体短臂上不同的两个基因。
(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本型起病年龄多在20~35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机率均等,发病率为20~30/10000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双亲均是携带异常基因的杂合子,子代患病的危险率为30%。患者与未罹病者中要不与同族婚配,其子代无罹病的可能性,而是携带疾病基因的杂合子。
(四)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本型各地发病率为1~5/100000。本型是成年最常见的肌病,男妇均可患病,遗传性很强。为常染色本显性遗传。具有完全的外显率,子代有60%的罹病危险。
临床类型:
(一)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该型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发展最快的,预后最严重的肌营养品不良症。本病的病年龄为1~10岁,平均2.8岁。有人提出,婴儿发病者,可在宫内即有血清酶的异常,产生第9天即可测出血清酶活性的异常增高,因此亦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病年龄从出生即可开始。
然而,新生儿,特别是1岁之内的婴儿常常四肢肌力、活动正常,无法与正常婴儿鉴别,临床上最早出现的神经症状是:小孩开始走路时间延长,平均在15个月以后才能走路,伴有腓肠肌、臀肌等部肌肉的假性肥大,肌组织发硬。2~3岁后,可见小孩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年龄的小孩,随之出现步行易跌,上下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等。增地走路足跟不能着地,腹部前凸,双肩过度外展,头前伸而胸后仰,起步走路后躯干左右摇晃,表现特殊的步态,“鸭步态”,此时小孩常常不能蹲下,蹲下后即后仰,肩胛带肌群,特别是前锯肌、菱形肌的萎缩和无力,双臂前撑时即可出现肩胛骨突起呈“翼状肩”,两臂平举困难。
病孩卧床后起立常常需要从仰卧位逐渐转为俯卧位,然后逐步爬起。随着病程的进展,从不能起立,不能从床上起来逐步发展至需要专人护理,依靠坐椅行走,最后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该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疾病早期,常常由于跟腱挛缩而出现足尖走路,中期病者,由于肢带肌萎缩和跟腱挛缩,逐步出现腰推前凸,形成脊柱前凸畸形。由于足尖走路和脊柱前凸,因此,躯干重力平衡失调,患者极易跌倒而骨折。丧失行走能力的患者常常伴有膝关节屈是曲。最严重者可有全身骨骼肌肉萎缩和各大关节挛缩,以致卧床不起。
(二)Beckers型肌营养不良症:
该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年龄较晚,早期出现腓肠肌肥大,偶有三角肌肥大,平均发病年龄在11岁左右,常由腓肠肌肥大,两下肢近端无力,肌肉萎缩,上下楼梯困难而引发起病。此型肌营养不良症,病情呈现发展趋势,由下肢累及两侧上肢近端,逐步出现上肢带肌肉萎缩,部分病人可有表情肌无力,该型肌营养不良症极少伴有智力低下。
(三)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本病常在10~20岁发病,出现肌无力症状,临床表现为:面肌无力,表情淡漠,无额纹,闭眼不紧,吹气力弱等,上臂,肩胛萎缩常与面肌瘫痪、萎缩同时发生,两上臂和肩胛带肌肉萎缩常伴有胸大肌萎缩,病者表现为两肩下垂,臂平举,前举困难,锁骨呈水平支撑,胸廓平凹致整个上胸部略向后仰。肩胛部游离而活动过度,称游离肩,肩带部肌肉萎缩,早期出现胸大肌上部萎缩,因此,锁骨第一肋骨突出明显。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病程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面肌,上臂,肩胛带肌肉受累后10多年后仍可坚持步行或负重,或坚持部分工作,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伴有腓肠肌、臀肌的假性肥大性改变。该型肌营养不良症还有晚期加重型,些型病者可长期轻度面瘫,吹气、吹口哨等困难等症状,但在某一阶段突然、迅速恶化,在2~3年内出现肩胛带,髋带肌受累而步履困难,严重者可至瘫痪。
(四)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此型常在15~20岁之间隐袭起病,见于7~49岁,大多数病人以骨盆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步履缓慢、走路鸭步、上下楼梯困难、起蹲困难等,37%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在肌无力和肌萎缩同时伴有肌肉酸痛或压痛,腓肠肌压痛较明显。面部肌肉和其它脑神经支配肌肉一般不受影响。神经系统检查可见二头肌、三头肌腱、踝反射正常,偶有膝反射低下。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此型病者男多于女,男女比约为5:1。常在40~60岁之间开始发病。首先表现为手指运动笨拙,精细动作困难,少数病人可以垂足为首发症状。手或足的肌肉萎缩,逐步出现伸腕、足背屈等肌无力、赛跑不能和肌肉萎缩等。神经系统检查楞见手和足的骨间肌、蚓状肌萎缩,特别是鱼际肌萎缩最明显。疾病早期,肌腱反射正常,随疾病发展而逐步出现踝反射消失。
实验室检查: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血清酶活性检测可见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增商,还可见乳酸脱氢酶(LOH),谷丙转氨酶(CPT),谷草转氨酶,醛缩酶等多种酶类的活性增高。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病者有明显血清酶异常,CPK增高至正常人的数十至数百倍,LDH、SGOT、SGPT,醛缩酶等均可显著升高至正常人的数倍至数十倍。心电图检查正常。
各型肌营养不良症均可见到肌原性受损的肌电图表现。包括运动单位平均时限缩短,运动单位电位平均幅度下降,多相电位增加,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运动单位范围缩小,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幅度下降等,此外还可见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等。据统计,100例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四头肌的肌电图,肌强直电活动出现率为10%,纤颤或正相电位出现率为70%,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多相电位增加95%,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及病理干扰相占96%。
治疗:
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由于本病的病程缓慢,某些类型长达正常生命跨度,这对本病的治疗以及疗效估计带来很大困难,现在虽然有上百种药物的临床应用,但至今仍无肯定疗效的药物,以至于此病仍在发展状态中,造成患者病累终生。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药物介绍。
三磷酸腺苷(ATP):肌注药,常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肌注后,尿酸排泄增加,代谢活跃,停药后症状发展迅速。
三磷酸苷(UPT):肌注药,通过糖代谢而改善症状。停药后瘫痪发展更快。
维生素E:通过细胞膜功能的改善提高受累骨骼肌的肌力。
另外还有:增肌注射兴高采烈、地塞来松、葡萄糖、胰岛素、心可定、等等。
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需要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增高,尤其以CPK升高最为明显,有些甚至可以达数千-万单位以上。肌电图或肌活检也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西医西药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情况如何?
  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及药物。临床常试用以下药物,暂时缓解临床症状。如维生素B、C、E,联苯双酯、加兰他敏、三磷酸腺苷等,但疗效不肯定;肌母细胞移植可暂缓症状,但不宜于操作而且远期疗效不确定而不宜于推广。
中医是怎样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肌营养不良属遗传疾病,又属中医痿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为肌营养不良。我们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经科学工艺精制而成中成药肌萎康丸,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药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中医中药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简介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肌肉的遗传性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由肢体近端开始的,两侧对称性的肌肉萎缩无力。目前,国内外用西药进行治疗均无疗效。
痿证的病因病机与人的肝、脾、肾密切相联,而肌营养不良症又属痿证范畴,故治疗上均应从调理肝、脾、肾入手,加之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而且以儿童为多见,所以更应当考虑本病为先天肾气不足。其次是大多数患儿均有偏食倾向,有一些患者缺乏微量元素“硒”。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主与肝、脾、肾有关。
本病是由于遗传而来早已得到医学证实。而中医自《内经》开始就有对遗传因素对人之影响的认识。
(一)先天不足肝肾亏损
本病是由于遗传而来已经现代医学证实。中医自《内经》始有对遗传因素对人之影响的认识。先天禀赋之强弱,直接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故专家们认为,本病由于父母肾气不足,导致小儿禀受父母之精气不足是主要致病原因。腰为肾之府,先天肾之精气不足,不能荣养腰府,故小儿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无力,这也就是《内经》所言的“肝病则四肢不用”,阴虚日久可致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动则摇,故可见患者走路左右摇摆如鸭步状。
(二)后天失养  脾气虚弱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及四肢。正常生理状态上,能过胃之受纳腐熟水谷,脾之运化功能,摄取营养精微物质,变化而为气血。脾脏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肌肉筋脉,得其所养而筋健肌充,体健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儿患者较多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加之先天之不足,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生化气血,则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肉四肢,日见肌肉萎缩无力。
(三)痰瘀互结  留着肌肉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面则酿生痰浊。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由于先天不足,脾肾气虚,久则气无力以推动血液运行渐至血瘀之证,痰浊血瘀互结,留着肌肉,阻滞经脉,日见局部肌肉假性肥大,肌肉增粗变硬。
总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主要病因是由于禀受父母之精气不足,导致小儿肝肾亏损脾气虚弱而致,久则痰瘀互结,留着肌肉不去,形成本虚标实之复杂病机,虚可致实,实可伐虚,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病理状态。由于肾虚,肝木失养,加之脾胃虚弱,土虚则肝木不荣,故横逆难制,遂成肝风,出现行走摇摆如鸭子步状,;肝木横逆,上以刑肺,中以乘脾,脾气虚,则四肢削瘦无力,神疲懒言;下以伐肾,导致气血阴液更加不足,导致患者下肢无力明显,不能久立,俯卧不便,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
专家认为:肌营养不良之本在肾、脾,但其标则在肝,治疗需要标本兼顾,故应从肝、脾、肾进行有效调理,以达到临床治愈。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
  几千年以来无论是在《内经》、《类经》、《素问B痿论》还是《景岳全书》等等著名医书内,众名医家一直论证“痿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外来损伤或者患者禀受父母之肾气不足,导致患者先天精气不足、肝肾亏损(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虚致精血亏损,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而废);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而致病。而腰为肾之府,先天肾之精气不足,不能荣养腰府。
故患者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肌肉无力;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及肌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则酿生痰浊,从而导致各种肌无力症状。多种肌无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故主要治则:益气健脾、补肾养肝。
根据“痿症”的论证,专家组历经多年潜心钻研治疗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症等痿证的不同的方案,并把每一套方案科学地运用于临床,反复比较,终于研究出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症等“痿症”的纯中药系列方剂。
该疗法以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濡养生肌为治疗原则,并选用30多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强肌康萎缩方剂”,它可以调节AchR,化解沉积物,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的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言语不利、行走困难易跌等症状,使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同时“强肌康萎方剂”可改善肌无力患者的肌肉萎缩、肌肉跳动,使患者增长肌肉、增强体力,尤其是改善给肌无力患者带来生命危险的延髓肌麻痹状如:吞咽困难、呛咳、呼吸困难等等,并能促进肌萎缩侧束硬化患者神经末稍的再生和修复,帮助患者增加肌力,改善症状,对骨胳肌功能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各型早、中、晚期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肌肉变性疾病疗效喜人。
“强肌康萎方剂”经过近千例临床验证对治疗“痿症”疗效非常理想,并以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应用于临床,几年来成功地为广大肌无力患者解除了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众人的青昧。

==疾病专题==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症|肾功能不全|肾衰|尿毒症|多囊肾|肾囊肿|肾结石肾积水|尿路结石|膀胱结石|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骨刺
痛风|帕金森|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颈椎病|膑骨软化|退行性病变|慢性肾炎|
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紫癜性肾炎|
美尼尔氏病(又成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梅尼埃病眩晕病眩晕症耳眩晕症)
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北京龙禧医院”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肌营养不良症疾病

一、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2、血清肌...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