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4 13:06:24 来源:www.fx120.net
有效治疗三年的肌张力异常一例报告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9年第5期第32卷 病例报告 作者:董继宏 秦震 单位:200040 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患儿,女性,12岁,10岁(1993年)起,
有效治疗三年的肌张力异常一例报告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年第5期第32卷病例报告
作者:董继宏 秦震
单位:200040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患儿,女性,12岁,10岁(1993年)起,站立及行走时两足内翻,足跟不能着地,上肢活动亦欠灵活。1年后,症状出现明显波动:晨起大致正常,午后出现双足内翻,行走困难,双手不能正常活动,夜间症状达高峰。于1995年3月15日收入我院。家族中无同类病史或其他遗传病史。体检:左上肢旋前肌张力及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余正常。入院后予左旋多巴0.125,每日4次治疗时,患儿能在2∶30pm后短暂站立,双足可轻度翻正,当剂量调整为0.2511am,0.1253pm和7pm后,第二天起至3pm尚能扶走。后将左旋多巴调整至0.2510am、1pm和0.1257pm后,症状到5pm出现。最后加量至0.37510am、1pm和5pm后症状完全消失。维持治疗3年,患儿能如正常儿童一般学习生活。1998年8月13日下午门诊随访时,神经系统体检无异常。
讨论:原发性肌张力异常可伴或不伴昼夜波动性。后者为通常所称的变形性肌张力异常,前者称Segawa综合征,或称昼夜波动性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异常,占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异常的5%~15%,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般10岁前发病;女孩多见;肌张力异常始于下肢;明显的昼夜波动性:晨起大致正常或症状很轻,随白天延长而症状逐渐加重;多巴治疗效果异常显著:小剂量(50~100mg)可使症状完全缓解,持续多年仍有效;一旦中断治疗,症状重复出现。
患儿在剂量调整的第二天即出现症状缓解。我们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特点(午后发病),把首剂时间改为10am,并在午后间隔较短的时间内连续3次大剂量投药,使患儿症状进行性消失,而且3年来并未出现任何外周及中枢副作用。
Segawa综合征是锥体外系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因素所致的黑质纹状体通路中,酪氨酸羟化酶或生物喋呤功能障碍。近年来,在日本、台湾都有不少报道。可以推论,系同一人种的中国大陆应有较多的发病人数。我们报道本例有效治疗的经过,希望这类肌张力异常能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
(收稿:1998-12-02 修回:1999-06-18)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