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4 00:12:48 来源:www.med66.com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1.1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以夏秋季常见。
1.2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健康人可经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而感染。
2.临床表现
2.1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2.2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3.实验室检测
3.1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核细胞反应为主,以排除细菌性感染。
3.2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CA24v或EV70(见附件2)。
3.3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CA24v或EV70抗原(见附件2)。
3.4双相血清学检查,病人恢复期血清抗CA24v或抗EV70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见附件3)。
(二)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结膜细胞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出CA24v或EV70病毒;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双相血清学检查,患者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升高≥4倍,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四)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和2;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和3.1;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1、2及3.2、3.3、3.4中任何一项。
(五)鉴别诊断
与流行性角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衣原体性结膜炎相鉴别。
1.流行性角结膜炎:常由腺病毒8、19、37等亚型感染引起。潜伏期5~12天,接触传染,传染性强,可暴发或小范围流行,常年均可见散发病例。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史。结膜明显充血、水肿,滤泡增生,少数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结膜下出血。水样分泌物,常伴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起病7~10天内,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炎,2周左右角膜中央出现数目不等的上皮下圆形浸润斑点,影响视力。角膜损害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后消失或遗留云翳。
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潜伏期1~2天,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Koch-Weeks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属接触传染,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粘液脓性分泌物,一般不波及角膜。如由Koch-Weeks杆菌或肺炎链球菌感染,结膜可出现小点状出血。
3.衣原体性结膜炎:由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潜伏期3~4天。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乳头增生、穹隆部布满滤泡。另外也可通过成人衣原体性生殖泌尿系感染的分泌物或污染的游泳池水引起。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
二、治疗
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鱼腥草滴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更昔洛韦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
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
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结膜囊。
抗生素、磺胺药可以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三、预后
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