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4 02:55:42 来源:class.ibucm.com
〖脊髓灰质炎〗 一、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发生在脊髓前角,故称为脊髓前角灰质炎。多见于儿童,临床上常出现肢体迟缓性瘫痪,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发病季节以夏末秋初多见,大多呈流行性,亦可散发。过去本病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现我国儿童已普遍服食脊髓灰质炎灭毒活疫苗糖丸,发病率大大降低。WHO号召争取于2000年基本消灭本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一种嗜神经性RNA肠道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和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污染的饮食物经消化道传染,少数也可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咽喉和肠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继而侵入局部淋巴结尤其是肠集合淋巴小结中增殖,然后入血产生短暂病毒血症。此时体内如有足够抗体,则成为隐性感染。如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运动神经元的损害。 三、病理变化 病变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实质,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以颈膨大和腰膨大最严重,严重病例也可侵犯延脑、脑桥、中脑等处,病变愈向上愈轻。 肉眼可见:脑脊髓膜充血,切面可见脊髓前角灰质肿大,充血,严重者出现出血和坏死。晚期,前角萎缩,前根萎缩变细,瘫痪的肢体肌肉明显萎缩。镜下最突出的改变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损害。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溶解,核浓缩、溶解,神经细胞完全消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有袖套样浸润及小胶质细胞增生[如图]。脊髓蛛网膜下腔充血,炎细胞浸润。晚期噬神经现象突出,有泡沫细胞出现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 四、临床病理联系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非麻痹型,临床无明显的麻痹表现;麻痹型,大量运动神经元坏死,相应的肢体发生肌肉无力或麻痹,多见于下肢;延脑型,病变累及延脑,损害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中枢性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常导致死亡。 五、结局 本病呈急性经过,病程约1~2周。其后进入临床恢复期,瘫痪的肢体开始不同程度的恢复。未能完全恢复者,患肢肌肉逐渐萎缩,形成后遗症而造成残疾。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