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脊椎结核并发
截瘫脊椎结核并发截瘫是由于病灶中的腔液、干酪物质、死骨或坏死椎盘等综合性原因致使截瘫。在病晚期可由椎管内肉芽组织纤维化瘢痕包绕脊髓外,椎体病理性脱位或半脱位。Sorrel和Sorrel-Dejerin(1925)按脊椎结核病程2年内出现截瘫者称早发截瘫,2年以后截瘫者为晚发截瘫。脊椎结核并发截瘫的病因一.解剖要点
1.椎管的组成
椎管由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其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后壁为椎弓及横韧带。椎管在颈椎下部和腰椎两处最宽,而颈椎中段和胸段较窄。因此,上述较
2.椎管的内容
椎管内有脊髓、脊髓膜、脊神经根、静脉丛和脂肪组织等。
(1)脊髓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与脑的三层被膜完全连接续。
(2)脊髓膜腔
①蛛网膜下腔在蛛网膜与软骨膜之间,并与颅内脑室和脑蛛网膜下腔相通,腔内充满脑脊液。L2~S2水平的蛛网膜下腔较宽大称终池,此处脑脊液较多,腔内仅有马尾和终丝,腰穿和麻醉即经此腔进行。
②硬脊膜外腔在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腔内充满脂肪组织和静脉丛,腔内呈负压状态。
(3)椎内静脉丛位于硬脊膜外腔内,分为前、后二丛,分别位于椎管的前壁和后壁上,接受椎骨和脊脊椎结核并发截瘫的症状脊椎结核病灶活动截瘫,通常有倦怠无力,午后低烧和盗汗等结核病全身中毒症状,藉之区别其他病因的截瘫。骨病灶治愈型病人,全身结核性症状多不明显。
1.运动障碍
通常是先有脊椎结核后出现截瘫,少数病例以截瘫为首发症状来就诊。截瘫进展多较缓慢,早期先是脊髓传导束障碍,表现下肢肌肉自发抽动,步态笨拙,无力,易跌倒。脊椎结核合并高位
瘫痪者,上肢和胸~壁肌肉瘫痪,肋间肌麻痹后,胸式自主呼吸减弱,靠膈肌活动维持气体交
#p#换。病人长期平卧,排痰无力,年长者易并发肺不张或肺炎。应该预防。病理反射阳性,腱反射亢进,髌腱和跟腱阵挛等。截瘫进展的过程,多由痉挛性轻瘫,转变为痉挛性伸直型截瘫,随后是痉挛性屈曲型截瘫,这时提示椎体束和椎体外束传导完全受压。最严重者,病人由痉挛性截瘫迅速转变为驰缓性截瘫,犹如脊髓休克。
2.感觉障碍
一般下肢运动障碍较重之后,才出现不同程度感觉障碍。脊椎结核并发截瘫如何检查一.神经性
膀胱功能障碍膀胱的排尿功能,需要逼肌与尿道括约肌密切协调,脊髓损伤后,大脑与骶髓中枢失去对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即中枢神经不能控制排尿功能,统称为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因有排尿功能障碍甚至丧失,常有泌尿系感染。
1.分类
以往将排尿功能障碍分为自主性膀胱和反射性膀胱两型。近来按膀胱逼尿功能的情况更详细分为神经性膀胱的分类:
(1)逼尿肌反射亢进,根据括约肌的功能又分为:
#p#①括约肌协调正常,其表现有尿急尿频。
②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表现为尿潴留。
③内括约肌协同失调,表现为尿潴留。
(2)逼尿肌无反射
①括约肌协调正常,表现尿潴留。
②外括约肌痉挛,表现为尿潴留。
③内括约肌痉挛,表现为尿潴留。
④外括约肌去神经(松驰),表现为
尿失禁。
2.临床表现
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有力膀胱,其括约肌协调正常,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早期大多数病人均表现为尿潴留。除外括约肌去神经(松驰)的病人表现尿失禁外,其余病人不论逼尿肌有力或无力,因其内外括约肌不能协调,尿不能排出。当膀胱积尿多时,其内压力超过括约肌力的张力时,尿液就溢出。后期括约肌松驰,特别长期保留导尿管者,则表现尿失禁。
3.处理
截瘫病人初期,感染和/或梗阻引起的肾功衰竭仍是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截瘫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保守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膀胱尿道的平衡功能和预防感染。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有:①留置导尿;②间歇导尿;③外部集尿装置;④药物治疗等。而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是优选用的治疗方法。
(1)间歇性导尿术多数研究者认为,采用间歇性导尿术的优点:①能使尿路感染率降低到50%左右;②无膀胱出口梗阻时允许患者自己排尿;③通过膀胱定期扩张,可促进膀胱功能早期恢复等;④阴茎阴囊并发症少。
患者每日液体入量严格控制在1500~1800mL。根据尿量多少,在24小时内患者导尿3~4次,以保持膀胱容量500~600mL以下。
患者出现自发性排尿前,每6~小时导一次,当出现自发性排尿和残余减少时,可每9小时导尿一次。以后每12小时一次。残余尿少于100mL时,可停止导尿。在每次导尿前用各种辅助方法促使患者排尿。尿化验和尿培养每周一次。若出现脓毒血症体征和症状,则应给相应的抗菌药物。
间歇性导尿禁忌证包括:①尿道畸形;②严重尿道炎;③尿道周围脓肿。
对于在家作自家导尿的病人和缺乏灭菌性间歇导尿术的人员和设备的地方,采用此法,其适应证和注意点与无菌性导尿相同。可用供患者使用的价格较便宜一次性消毒导尿管。
操作:女性患者用肥皂及水洗手和阴部,患者取半卧位、大腿弯曲、双膝外展以暴露阴道和尿道口,使患者能从放于检查台脚端的镜子中看见自己的会阴,分开阴唇,向患者指出阴唇、尿道口吸阴道的位置。给患者一根14F塑料或橡皮导尿管,指导患者将其放入尿道口,送入膀胱。
#p#对男性自家导尿的指导较为简单,患者取坐位,用水溶性滑润液涂抹导尿管,用一手将包皮翻起,用另一手将导管插入尿道口叶至有尿液流出。
(2)留置导尿术
1)适应证①重症和虚弱病人的膀胱排空不完全、完全性尿潴留或尿失禁;②适于间歇性导尿术,但又做不到。③上尿路有损害或有膀胱输尿管回流的某些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
2)留置导尿管的注意事项①插管动作应轻柔,多用些润滑剂;②选用与患者尿道口吃劲大小相适应的最小号导尿管;③应用闭式引流系统;①引流袋置于膀胱水平以下;以免尿液倒流;⑤用沾有抗菌素溶液的棉球清除尿道外口呼导尿管出口咱的脓液每日2~3次;⑥保证摄入适量的液体;⑦可用4%硼酸液,或0.2%呋喃西林溶液冲洗。
3)留置导尿管的并发症①尿路感染发生事率高;②膀胱石;③慢性挛缩性膀胱感染;④阴茎阴囊并发症:脓肿、
尿道瘘和附睾炎等;⑤血尿;⑥四肢瘫痪病人中,导尿管堵塞、尿潴留和植物神经反射障碍。
二.褥疮
1.褥疮的分度
局部皮肤红肿、发硬Ⅰ°;表皮紫红,有水泡未达到皮下Ⅱ°;褥疮深达皮下组织,有时露出肌肉或肌腱Ⅲ°;局部组织坏死深达骨质Ⅳ°。
2.褥疮常见部位
截瘫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消失,骨突出处的皮肤易发生。平卧时好发的部位为骶部、两侧大粗隆跟部及户胛区;俯卧久时髂前上棘及髌骨前方可发生褥疮。
3.预防与治疗
床上平铺海绵褥或骨突出处垫海绵块,病人每3~4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骨突出处长期受压迫,是预防和治疗褥疮的先决条件。Ⅰ°和Ⅱ°面积较小者,局部换药可逐渐愈合。Ⅲ°和Ⅳ°褥疮面积较小,愈合后遗留疤痕;面积较大者,有条件者,宜采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
三.排便功能障碍
截瘫病人排便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便秘。经研究观察病人升结肠、横降及乙状结肠的蠕动顺序与正常人无异,发生便秘的原因,由肛门括约肌动作不协调,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是紧张。对这种病例用肛门栓为妥,而不用缓泻剂或用手指挖出大便块。
病人因便秘常招致腹胀,特别是麻痹平面较高者,病人更加不适,便秘解除后,腹胀就可好转。
脊椎结核并发截瘫如何治疗骨病变活动型不全截瘫,可行短期的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以恢复。若不见好转可作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术。病变治愈型截瘫,特别是不全瘫痪,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无好转,术前最好作MRI查清脊髓压迫的部位、程度和脊髓本身有无病变等。病变治愈型截瘫机械压迫者外手术效果一般不佳。手术最好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下进行。要求减压位置准确,手术操作轻巧,避免震动。器械勿角压脊髓,为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避免损伤主要的根动脉,椎管减压范围要适度,并解除脊髓环形卡压的瘢痕组织。
一.椎管前外侧减压术
先由Capner倡导设计,后经Alexander(1946)和Dott(1947)改进。
1.体位
侧卧位,并使躯干向前倾斜与手术台成60°角,选择脓肿大的、截瘫重的一侧在上为手术一侧,下肢屈宽45°、屈膝90°,两下肢间垫以软枕,膝关节、骨盆约束带固定以维持体位。
2.麻醉
气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