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脊索瘤

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时间 : 2009-12-03 21:40:21 来源:www.shguke.com

[摘要]

脊索瘤临床上少见,文献报告仅占原发骨肿瘤的2%~5%,以老年人多见。脊索瘤’来自残留在骨组织中的脊索组织,可以发生在脊柱的任何部位,其中骶椎最为多见,约占50%~55%。 -骨科论坛由上海西郊骨科医院主办,是

  脊索瘤临床上少见,文献报告仅占原发骨肿瘤的2%~5%,以老年人多见。脊索瘤来自残留在骨组织中的脊索组织,可以发生在脊柱的任何部位,其中骶椎最为多见,约占50%~55%。脊索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轻微且不典型,常发展到相当大时才能被发现。发生于骶尾椎的脊索瘤主要表现为骶尾部疼痛及压痛。如肿瘤向后发展,于骶部可触及肿块,如向前发展可出现膀胱、直肠刺激症状。肛门指诊可触及骶前肿块与骨之间无活动。位于骶管中央的肿瘤可压迫骶神经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及马鞍区感觉异常。位于颈、胸、腰椎脊索瘤可出现相应部位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X线表现:颈、胸、腰椎的脊索瘤缺乏典型的X线特点不易诊断。骶部脊索瘤X线特点为骶骨中线的膨胀性破坏.残存骨硬化,软组织肿块伴有钙化。CT、MRl能准确判断I冲瘤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对手术更有意义。  颈、胸、腰椎脊索瘤一般采用椎板切除以减轻脊髓压迫,缓解疼痛,延缓截瘫。  骶尾部脊索囊切除术[术前准备]  1.仔细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出凝血时。  2.按肠道手术准备肠道。术晨留置尿管。  3.备血3000~5000ml。  [麻醉和体位]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先仰卧位后改腹卧位。  [操作步骤]手术分两步完成,采用腹部和骶部联合入路。  1.腹部暴露先取仰卧位,行下腹部旁正中切口12cm,逐层切开致腹膜外,一于腹膜外分离至腹后壁,显露盆腔后壁,将两侧髂内动脉结扎。仔细分离髂总动静脉、直肠、输尿管、膀胱、子宫等脏器及骶前神经丛。充分暴露游离肿瘤前壁.以防止在通过后方切口切除肿瘤时损伤。逐层闭合创口。[Page]  2.骶部暴露将病人改腹卧位,自第1骶椎至尾骨尖中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筋膜面向两侧广泛剥开皮瓣,显露尾骶骨背侧,在肿瘤包膜外向两侧分离,逐层切断附着于两侧骶尾骨的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梨状肌、骶棘肌的止点,暴露出S1~3肿瘤的背侧。(图16―3―1)3.切除肿瘤在尾骨处游离出肿瘤的下极,由助手将手指插入肛门作为标志,再紧贴瘤体包膜由下向上仔细分离,向前推开直肠避免直肠损伤。咬除S1、2椎板,解剖出双侧S1、2和一侧S3神经根,再从骶尾骨两侧向前钝性分离肿瘤至肿瘤前壁。肿瘤充分游离后,在骶髂关节下界与S2、1之间截断骶椎取出截面以下的肿瘤,彻底止血后再切除s1平面残存的肿瘤。  4.闭合创口反复冲洗创口,将两侧深层组织及臀大肌等尽量对拢缝合,用以托住盆腔内组织。置胶管引流,再分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手术技巧及术中注意事项]  1.选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可减少手术出血。  2.手术采用两个体位,分别予以消毒、铺无菌巾。  3.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以减少出血,但结扎前必须辨认清楚,做双重结扎而不切断。  4.分离肿瘤前壁时,不可勉强进行,只能沿假性包膜剥离,否则可能损伤直肠和大血管。  5.若手术中撕破直肠应立即缝合。  6.术中如见S。上半部的双侧骶髂关节受破坏则骨盆环不稳定,必须重建骶骨。  7.手术时至少保留一侧S1~3神经根,排尿功能方不受影响。  8.游离、切除肿瘤过程中要及时输血,设专人加速加压输血十分重要,防止或纠正失血性休克,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9.游离腹部脏器时保持腹膜不破,破后立即修补。  [术后护理]  1.负压引流保持48~72小时,减少血肿和促进伤口愈合。  2.术后注意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3.术后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创口。  4.术后伤口愈合后放疗。

关键词: 骨肿瘤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脊索瘤的手术治疗”相似的文章

更多>>

脊索瘤疾病

1.X线检查 X线平片显示肿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不见钙化及骨化,可见骶骨局部破坏及其钙化斑块,位于骶,尾椎的肿瘤自骶椎中央或偏一侧产生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使骨质扩张,变薄,消失,位于胸,腰椎椎体者椎体破坏...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