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
脊柱裂患儿“方便”长江日报2004-08-2908:09:32 肖传国的“肖氏神经反射弧”理论在新领域运用成功,数以万计的先天性脊柱脊膜膨出患儿将因此丢掉每天带在身上的“尿不湿”。昨日,协和医院召开鉴定会,裘法祖等7名院士一致认为,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医学、社会学的一个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创新性突出。 据介绍,脊柱裂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资料显示,我国新生儿脊柱裂发生率达到万分之八点五,其中85%的脊柱裂患儿会发生脊柱脊膜膨出,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和
大小便失禁。 经过5年研究,协和医院教授肖传国成功运用人工反射弧技术,使这类患儿能够自主排便。 肖传国说,患者不能控制排便,主要是神经传导问题,通过手术将患者的一根运动神经切断,将其与控制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连起来,这样,神经纤维就会慢慢生长,替代原来不发挥作用的神经,使患者重新恢复对膀胱等器官的控制。而对患者来说,切断的神经对其基本没有影响。 2000年至今,协和医院治疗脊柱脊膜膨出患儿62例,绝大部分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术后已进行系统随访两年以上的有20人,其中17人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而且大便功能也转为正常。在鉴定会现场,多名患儿现场演示了排尿。肖传国认为,这项技术将使数万名患儿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肖传国继解决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后取得的另一重要成果。1995年,他利用患者截瘫后废用的神经,通过手术将其与支配膀胱的内脏自主神经吻合杂交,使截瘫患者只需抓挠某个局部的皮肤,就可以实现排便。当时,这项技术让很多截瘫患者丢掉了“尿袋子”。而人工制造的反射弧也被命名为“肖氏神经反射弧”写进教科书。(记者王兴华 通讯员袁柏春 聂一钢 彭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