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甲沟炎

甲沟炎和嵌甲

时间 : 2009-12-03 17:57:08 来源:www.footsos.com

[摘要]

(1)基础知识

1甲沟炎和嵌甲的定义嵌甲是指趾甲(指甲)刺入软组织中,反复挤压而形成的足趾疼痛、肿胀、化脓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甲沟炎是指趾甲(指甲)两旁因为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也有疼痛、肿胀、化脓等症状。患有嵌甲,往往易引起甲沟炎;反复出现甲沟炎,会引起趾甲变形,形成嵌甲,两种病是相辅相成,可互相转变。两种疾病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长期不愈的慢性甲沟炎多见于足第一趾的内外侧。

2趾甲的生理结构

  3甲沟炎和嵌甲的发病机理

  甲沟因为存在缝隙,病菌容易寄居和繁殖,尤其是足部,更是病菌生长的乐园。长期不愈的甲沟炎大多数因为“趾甲向肉里面长”引起,少数人可由感染真菌所致。

  4嵌甲形成的主要原因(1)趾甲剪得太短。趾甲剪得太短,旁边的软组织因为没有趾甲覆盖,会向上长,结果趾甲长出来后,就刺到软组织内。(2)穿不合适的鞋子。不适合的鞋子,如尖头皮鞋,前面太窄,会把足趾的软组织挤起来,时间一长,也会形成嵌甲。(3)足趾曾经受过外伤。由于踢足球、碰撞、砸伤等,使足趾产生破损,影响到甲床或甲母细胞时趾甲也会出现畸形。另外,感染真菌、身体过胖等也是诱发因素。

  5甲沟炎和嵌甲的临床分类(1)单纯性甲沟炎常见于手指,从事餐饮、洗涤等工作的人易患,通常外用金黄膏、鱼石脂、酒精浸泡等方法,多数在1周内痊愈。(2)单纯性嵌甲大多数位于足部第一趾,趾甲前端的一个角或两个角刺入甲沟深处,长不出来,每隔2周―1月,足趾就会有胀痛感,不小心碰到就有钻心的剧痛,用小剪刀剪掉角刺后,胀痛感就立即消除。这种类型的人数众多,到医院治疗,医生说这不是病;到修脚场所又不放心,所以大部分人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假如长时间行走或不记得修剪,足趾就可能肿胀发红,甚至在甲沟处出现渗液和肉芽样组织,这时已经转化成甲沟炎。(3)嵌甲性甲沟炎这种类型就是困扰全国众多患者的“难治之病”。当足趾甲沟存在炎症超过3周后,就要考虑是由于嵌甲所致,通常只有治愈了嵌甲,甲沟炎才能痊愈。而嵌甲治疗并非易事,国内医学界通常采用拔甲术,但趾甲拔掉后,长出来大约有70%还是原样,本人在临床上曾遇到拔甲13次的患者;修脚界则统统采用“修治”,的确可以暂时帮患者解除痛苦,但过了一个月还要来,越修就越深,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要不停地修脚,正因为这样,在全国各地造就了许多“一把刀”。趾甲的生长方向没有改变,那么根治嵌甲几乎是不可能的。(4)霉菌性甲沟炎常与手足癣并存,以念珠菌甲沟炎多见,表现为甲沟处潮红,轻微肿胀疼痛,时常有少许渗液,趾甲色泽常有变化,民间称为“灰趾甲”。这种类型的甲沟炎治疗起来也较麻烦,往往需要数月才能痊愈,杀灭真菌是治疗的关键。(5)霉菌性嵌甲性甲沟炎也就是说,“灰趾甲”、嵌甲、甲沟炎三者同时存在。这样的话治疗难度就会升级。但万物是相生相克的,本人在临床中发现,灰趾甲和嵌甲似乎存在相互对抗的关系,按理说三者并存会达到最严重状态,然后有些嵌甲患者在感染上霉菌后,症状反而减轻了,究其原因,原来霉菌有“吃趾甲”的特性,可趾甲感染霉菌后,趾甲前端会出现粉末,这样就难以形成一个“角刺”,患者反倒没有疼痛感了,真是“物极必反”。6甲沟炎的治疗方法

世界各国专家对嵌甲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国内对甲沟炎和嵌甲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4年1月至2004年5月这10年之内,在正式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章就有250篇之多,可见花费了不少心机。总结起来大体为“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对于单纯性甲沟炎,只需要简单处置即可,如酒精浸泡等,通常在1周内可痊愈。对于霉菌性甲沟炎,患者需要涂抹或口服抗真菌制剂。

对于嵌甲和嵌甲性甲沟炎,也就是病程超过三周的慢性甲沟炎,孙医生通过对3000余例病例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上述的传统方法,不论是“保守疗法”,还是“手术疗法”,均有一定的效果,这是前人经验之大成,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但根治性不强。

我们认为:嵌甲和甲沟炎的病根不在趾甲,趾甲能长出来,说明甲母并没有出问题,只是长歪了,没有必要“连根拔起”,就象孩子犯了错误,您绝不可能一刀杀了他,只要把他引上“正道”就行了。或者是“教育说服”,也就是说把“趾甲的角刺尽量软化”,让趾甲尽量能自己顺利长出来。

谈一谈如何诊断嵌甲。

治疗原则:去除嵌甲是治疗甲沟炎的关键。

足科孙医生原创文章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甲沟炎和嵌甲”相似的文章

更多>>

甲沟炎疾病

一般没有特殊检查方法,可根据甲沟炎表现出来的症状诊断,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单侧甲沟炎时,一般白细胞无明显变化,形成甲下脓肿后,因细菌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