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时间 : 2009-12-03 08:55:35 来源:journal.shouxi.net

[摘要]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及同视机训练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年龄愈小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首席医学网2009年05月14日16:29:15Thur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郝慧玲,李洁,刘陇黔作者单位:(610041)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加入收藏夹

【摘要】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及同视机训练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年龄愈小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双眼单视

  0引言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在各种外斜视中占80%,多在儿童时期发病。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性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失去代偿能力,成为恒定性外斜视[1]。主要症状是畏光,幼儿在户外阳光下常闭起1眼,机制不明。现将我院200705/200805收治的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并按斜视度大小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之比AC/A值(accommodation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旨在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组患者68例,其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4~52(平均14.85)岁。经眼科检查均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不伴有其他的斜视类型。同视机检查:视网膜正常对应36例,异常对应12例,对应缺如13例,小儿不理解未能检查7例。术后随访6~24(平均15.5)mo。

  1.2方法全部患者均进行如下检查:(1)裂隙灯与眼底镜检查,以排除眼部器质性的病变,常规散瞳检影验光。(2)术前进行眼球运动检查,查双眼同时内外转时角膜缘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判断内外直肌功能;查双眼同时向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转时角膜的相互位置关系,判断是否合并上斜肌及下斜肌功能亢进、功能不足及程度大小。(3)三棱镜遮盖法分别查33cm及5m的斜视度,并且检查遮盖单眼1h后的眼位。(4)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即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和立体视。(5)Bagolini线状镜检查双眼视网膜对应情况及抑制状态。根据视近及视远的斜视角度不同将斜视分为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及集合不足型。术前检查外斜视的类型:基本型45例(66%);分开过强型10例(15%),集合不足型13例(19%)。根据术前三棱镜检查的斜视度数、AC/A比值及视网膜对应状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按最大斜视角设计手术量。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mm矫正2△~3△,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5△。常规外直肌后徙量不超过14mm,内直肌截除不超过10mm。本组两例因视远15△,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50例80△,基本型或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外斜视行双眼内直肌缩短术;6例≥80△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单眼内直肌缩短。

  2结果  检查所有患者术后1d,1wk,1mo的眼位,其中50例眼位正(属临床治愈),12例欠矫,6例过矫。手术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的关系(表1)。年龄越小,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越好。统计学分析:≥4岁组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最高,与≥10岁组及≥16岁组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术后同视机训练对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表2)。我们要求每个患者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由于随访原因只有42例患者进行规范的同视机训练。从表2中可以看出,术后行同视机训练的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统计学分析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常被认为是辐辏功能不足及融合力低下所致,是外隐斜向外显斜过渡的一个阶段,成人中交替外斜视多有间歇性外斜视过渡而来[1],大多数患者最终导致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大多为正视,也有近视和远视,因视力不受影响,早期又可控制眼位,因此很难判断发病的具体年龄。研究表明在诸多因素中斜视对立体视的影响最大,而且斜视发生的越早,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因为人类的双眼视觉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育的,所以斜视发病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或其后,它的预后也是差别很大。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考虑斜视角的大小、显性斜视出现的频率和时间的长短、双眼视功能的状态、视疲劳的症状等因素[2]。手术量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斜视角的大小、外斜视的类型决定手术方式,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及双眼视网膜对应是否正常等因素。间歇性外斜视的斜视度可由融合控制,斜视度变化较大,因此术前斜视角的检查尤其重要,包扎单眼1h后三棱镜中和远近斜视角,这样可彻底打破融合暴露出最大斜视角。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应以破坏融合后最大斜视角计算,多数患者以看远斜视度设计手术量。在设计手术时,分开过强型及基本型以外直肌后徙为主,根据斜视度双外直肌后徙最小量为6mm,最大为12mm,若斜视角≥80△联合内直肌缩短术;集合不足型以内直肌缩短为主。  本组患者经过1mo的复诊后,未见有明显的眼位回退。由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度数不稳定,术前检查很重要,特别强调完全打破双眼的融合功能,使外斜视充分暴露。另外局麻手术中检测眼位时,因患者紧张和疼痛会掩盖一部分外斜视度数,使术后出现过矫情况。本组患者欠矫均与手术量不足有关,因此,术中应按预定手术量进行手术为妥。术后1mo仍有明显外斜视的患者,嘱3mo后进行第二次手术矫正眼位。我们的观察结果同时表明,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越高。所有学龄前儿童,术后均恢复了双眼视觉功能。而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也较高。在同视机训练的观察中,也有年龄越小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例数越多,训练时间也越短。因此,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由于间歇性外斜视具有一定的融合及辐辏功能的代偿,其正常双眼视觉的失代偿相对较晚,其预后较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的为好。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历来是有争议的,主要是手术后是否能获得立体视觉。一般大多强调早期手术,通过矫正训练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如通过同视机训练,可使一部分患者重新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从而获得双眼立体视觉,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表1年龄与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略)    表2术后同视机训练与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略)

【参考文献】  1杨景存.眼外肌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0  2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63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相似的文章

更多>>

间歇性外斜视疾病

应对所有斜视项目做检查,特点注意对具有诊断意义斜角测定,如看远时偏斜角,最好令患者注视>6m远处目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不同,测量时要矫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调节,...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