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07:16:08 来源:www.xz120.net
戚戚苦无惊,携手共行乐。寻云涉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廓”(谢眺)。诗歌轻柔和缓的声韵,代替了脚气病痛苦的呻吟,多么优雅,多么引人入胜。虽然,这些诗里,偶然也会零零星星飘出一丝脚气病的气味。
由于诗歌成为脚气病的代偿物,我相信东晋以后的文人们与脚气作斗争的决心已经松懈下来了,他们已经没有多大必要精研治疗脚气病的药物,诗就是最好、最有效的药。因此,我有些怀疑孙思邈对江南文人脚气病的历史经验记录和总结,大约只是他作为一个医人的成见。而《千金方》中所有那些治疗脚气病的良方,效果再奇妙,我也怀疑与文人们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文人的脚气病经历了几个世纪,一直就没见好过,此点读宋人笔记就会略略知道。有位作者,叫车若水,是浙江人,他虽然不是个大文人,似乎诗也写得少,但脚气病却犯得重,对他的文人生涯影响也很大,以致于刻骨铭心、至死不忘,临终将他的随笔慎重题为《脚气集》。在这本集子里,他重笔记叙了一件事:那天犯了一冬脚气的车若水先生,脚痛稍稍感到好转,便决定出门走走,他“偶步瓜园,见有恶蜂,捕一络纬(即蟋蟀),上用口咬,下用毒钉,不堪其苦。天地如何得知,如何赴诉?为之情怀不佳者数日”。车先生是南宋末年时的人,他记事中的那种感怀伤世,怕也是一个长期被脚气病折磨的文人的基本情调吧。
在长江下游一带乡村,旧时的风俗是小孩子出生后“洗三”这一天,须用研成细末的明矾敷在他的脚丫里,说日后可以防止得脚气,效果颇灵。不过这个脚气却是现代的脚气,即用“达克宁”治的脚气。我出生时正逢天气大寒,滴水成冰,怕受冻,所以竟没有如法施行,长大了难免就患了些脚气。靠着它,是否有混入文人行列的资格,还未可知。只是冷眼看现在的文人,都是一脸的傲相,动不动就要对别人说自己是天才,过不了多久就要成为经典,想想真要发一声笑。天可怜见,文人有多大了不得,顶多也就是一些患正宗脚气病的人而已。即使跨了世纪,那脚气病照样也会带过去的。
药方为防风汤:防风、麻黄、秦艽、独活、生姜、半夏(各二两),当归、远志、甘草、防己、人参、黄芩、升麻、芍药(各一两),石膏(半两),麝香(六铢)。又,方中可加白术。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