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14:10:24 来源:www.rheumatology.cn
患者:女性,28岁。因间断发热7个月,皮下结节5个月于2001年7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12月出现乏力、体温38~39℃,偶有双膝关节疼痛。2个月后出现小腹及后背散在皮下结节,直径约2~3cm,质地硬,无痛痒。外院皮下结节活检诊为:脂膜炎。予干扰素γ及甲泼尼龙35mg×2周,体温下降,皮下结节消退,遗留色素沉着和少量脱屑,无皮肤凹陷。渐减量改为泼尼松10mg/d,1周后再次出现发热达38.4℃,血白细胞(311~418)×109/L;血培养:G+厌氧菌;骨穿:感染性骨髓象。先后给予复达欣、菌必治、替硝唑抗炎治疗,体温逐渐升至40℃,面部出现小结节,轻触痛,另一医院复查血、骨髓培养(-);丙氨酸转氨酶(ALT)64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3U/L,乳酸脱氢酶(LDH)545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548U/L。会诊皮下结节病理切片示:结节性脂膜炎。将泼尼松加量至20mg/d,并予羟氯喹0.4g/d及中药治疗,体温下降,面部结节逐渐消退。泼尼松减量至17.5mg/d时再度发热39℃,伴牙痛,予先锋抗炎,用药后患者出现面部、双下肢充血性皮疹,无瘙痒,考虑为“药疹”,停用。予甲泼尼龙20~40mg/d×10d后改为泼尼松20mg/d;并予息斯敏、万络、中药等治疗,体温控制,皮疹消退,但出现面部、双下肢可凹性浮肿,伴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转来我院。既往:双侧乳腺结节切除术,病理“乳腺腺病”。过敏体质。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10/70mmHg。双侧颧部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不高出皮面,左侧下颌可及0.5cm淋巴结,质软,无压痛,活动差。躯干未及皮下结节。双侧乳腺手术瘢痕。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律齐。肝肋下2cm,质软,无压痛。面部、四肢轻度浮肿,关节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6~4.8)×109/L,血红蛋白102~113g/L,血小板(192~472)×109/L。PT+A正常;Ig正常,IgE201~230U/ml;血γ-球蛋白24.9%~33.8%;血淀粉酶118~383U/L;血沉(ESR)14~52mm/1h,C反应蛋白(CRP)81mg/L;TBiL48mg/L;DBiL29mg/L;AST60~304U/L,LDH328~923U/L,CK25~5lU/L,HBDH294~766U/L;血清铁蛋白1000ng/ml;CA125206U/ml。血涂片白细胞分类及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3次骨穿结果示大致正常骨髓象;多次查抗核抗体(ANA)及抗dsDNA抗体、抗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ACL(-);补体正常。HbsAb(+),抗HAV、HCV、HIV、EBV、TB等抗体及CMVPP65均阴性;TORCH:RVIgG1:160,CMVIgG1:64;支原体、衣原体抗体(-);嗜异凝集、布氏杆菌试验、肥达反应及血培养阴性,咽拭子培养:类酵母菌100%。胸腹CT:双侧胸腔积液少量,肝脾大。皮肤狼疮带试验:上肢正常皮肤及下肢皮疹处均IgG、IgM(-);皮肤活检:表皮轻度萎缩,毛囊角栓形成,表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继续予泼尼松20mg/d,体温正常,肝酶明显下降,黄疸消退。会诊外院病理切片示:脂肪坏死,CD68、CD43、CD3(+);CD20、CD79a(-)。将泼尼松减至每日17.5mg,3d后患者再次发热,呈弛张型,体温40℃,伴面部、双下肢粉红色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无痛痒感。予普威退热后出现面部、四肢明显浮肿。查体发现左上齿龈脓肿,患者无自觉不适。穿刺抽出脓液0.5ml后消肿,细菌、真菌培养(-);将泼尼松加量至40mg/d后,体温仍控制不理想。遂给予环磷酰胺(CTX)0.2g静脉注射1次,加用力复兴+甲硝唑抗炎,体温呈上升趋势,高热时伴双肋下胀痛,轻微憋气,热退后症状缓解。因患者过敏体质,考虑不能除外药物热,停用CTX及抗生素(共用4d)。予保肝、白蛋白支持治疗。同时调整激素剂型、剂量:(8月3日)泼尼松20mg/d,每日2次→(8月7日)琥珀酸氢考150mg/d,每12h1次→(8月9日)地塞米松4.5mg/d,每12h1次→(8月15日)地塞米松9mg/d,每天1次;8月9日发现患者颊黏膜霉菌斑,予制霉菌素、NaHCO3局部应用后很快消失。(8月16日)行肝穿术。目前患者持续高热,体温39℃,伴双肋下胀痛及全身酸痛。右颈根部可及一小淋巴结,活动,质软。外科会诊认为过小,不宜活检。初步诊断:复发性非化脓性结节性脂膜炎、淋巴瘤不除外。
本例诊断未找到其他证据,是否可诊断为WeberChristian病?文献及我院病例均有本病合并严重肝脏受累,该患者肝损害可能有多相关进一步检查?下一步如何治疗:甲泼尼龙冲击?加用免疫抑制剂?
病史特点:青年女性,慢性病程;反复发热7个月,伴皮下结节或皮疹5个月。结节活检示“脂膜炎”;充血性皮疹位于面部,胫前。有多系统损害:血白细胞减少,肝酶(尤其是LDH)及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胸腔积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退热,可疑药物肝损害,抗感染无效,泼尼松治疗有效,减药复发;新近再发高热,ALT明显增高,新发腮腺增大。辅查:多种病原学检查阴性,除ANA1:80(×1)外,其他多种自身抗体阴性,多次骨体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狼疮带试验阴性;B超:颈部深部淋巴结肿大,肝大;皮肤活检、肝穿刺活检均为非特异表现,与原发病关系有待讨论。
综上考虑:①感染:病史8个月,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1个月余未予抗感染,无感染加重及中毒症状,多种病原学检查(-),若有感染亦考虑继发性而不能解释全貌。②结缔组织病(CTD):CTD中引起皮下结节、发热的诸如类风湿关节炎,目前临床及相关检查无证据;血管炎可以有皮损、发热、肝脏损害,但白细胞往往增高,患者病理上也缺乏证据。③血液系统肿瘤:发热、血白细胞低,LDH高,血液科多次会诊淋巴瘤不除外,但目前未能找到病理学证据,仍需积极寻找。④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皮下结节病理示“脂膜炎”。
脂膜炎:脂膜炎是皮下脂肪的炎症,需病理学证据。分类为:①间隔性:结节红斑;②小叶性:典型者为WeberChristian病,即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relapsingfebrilenodularnonsupprativepanniculitis);③混合型;④深部狼疮;⑤脂膜炎伴有血管炎(PAN)等。
关于脂膜炎:①诊断:主要为病理诊断。包括:结节性脂膜炎、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有人认为即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早期表现皮下结节,破溃后巨大溃疡、凹陷伴全身表现)、结节脂肪坏死(见于重症胰腺炎)、结节性脂膜炎。②病因:不清可能与脂肪代谢障碍、变态反应、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③临床常表现:痛性结节,消退后有凹陷,累及脏器可有发热、肝脾肿大等全身表现。
该患者脂膜炎还是比较符合的,脂膜炎好发年龄30~40岁,病程反复发作。患者体温、皮下结节、化验指标7个月间反复波动,病理也获得证实。患者病情较1周前有所好转,呈反复发作过程,不是进行性恶化,虽有LDH增高,但LDH可作为肝酶中的一种,虽然淋巴瘤病人LDH增高,但其是评价淋巴瘤预后指标并不能作为诊断指标。以后是否会发生或转化为淋巴瘤无法预测。目前总的临床情况支持脂膜炎,暂不考虑淋巴瘤。治疗上可维持目前,主要对症。
患者结节性脂膜炎诊断基本是可以成立的,但患者较特殊处为过敏体质,多次用非甾体抗炎药、CTX出现较强烈反应,肝功恶化与之有一定关系,过敏也能加重脂膜炎,患者IgE也高,是否过敏引起脂膜炎的病理会有不同表现如以浆细胞浸润为主,可再查找文献。本患者药物因素在病程中起了加重作用。
WeberChristian病:本病可有发热、皮下结节、多系统损害,关节或肌肉疼痛;含有脂肪的部位可有内脏损害:心、肾、肺、肝、肠系膜;ESR增快,白细胞减少或升高,补体降低,皮肤血管炎病及周身性血管炎病。病理呈三阶段:中性粒细胞浸润、空泡性组织细胞及形成巨细胞→脂肪坏死、纤维化→萎缩性结疤。诊断需除外:CTD,胰腺疾病,α1-抗胰蛋白C酶缺陷,血液系统肿瘤,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患者双下肢充血性弥漫红斑。皮疹分类:特征性皮疹、反应性皮疹。患者皮疹与发热密切相关,还是考虑为反应性皮疹。病理表现为毛囊角栓,表皮轻度细胞内水肿,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为非特异皮炎表现。
常见皮下结节的种类:结节红斑;硬红斑;结节血管炎;系统性血管炎;脂膜炎。
本患者外院皮下结节病理片:脂肪小叶细胞浸润明显,但细胞无明显异形性。与经典中性炎细胞浸润不同,本患者主要为浆细胞浸润。一般来说,浆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梅毒、结核、肿瘤。但结合患者临床、较为明确病理,考虑结节性脂膜炎诊断还是可以成立的。但有几点不符合:病程太长;发热与皮下结节不平行;激素治疗虽有效,但效果差,不理想;淋巴结肿大、胸腹腔积液不好以之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为过敏体质,用药需慎重,过敏本身可诱发加重本病,若再有皮下结节,值得再取活检。
病理:肝穿未能见到整小叶,极少肝组织可见似乎是小叶周边为主的脂肪变,肝细胞气球变,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总之改变均为非特异性,首先考虑酒精性肝炎,但酒精性肝炎多为小叶中心脂肪变,炎细胞也多为中性粒细胞,不是很像,且病人无饮酒史,不支持诊断。其他中毒、药物损害主要根据临床,脂膜炎也不能除外。
感染:从整个病程看主要有长期发热,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支持点:外院血培养阳性,骨髓象提示感染性骨髓象,住院期间发生齿龈脓肿。但感染不是贯穿疾病始终,不能解释全貌。①细菌感染:长期广谱抗生素针对普通细菌应有效,患者抗感染效果不好,长期发热、激素治疗,ESR、γ-球蛋白增高,是否在免疫力低下、长期激素治疗中合并结核感染?但无确切依据。②其他特殊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军团菌病亦无证据。③病毒感染:病程多不超过1个月,也有个别可长至数月伴淋巴细胞增高、多发淋巴结肿大,但患者多种病毒学指标阴性,以之不好解释。最近肝酶突然增高、腮腺肿大、体温骤升,是否有腮腺炎,可送检腮腺炎病毒抗体查有无现症腮腺炎病毒感染。④血液系统肿瘤:发热、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要考虑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关于肝损害:①肝损害考虑原发病可能性大,因药物性肝炎、药物热与用药密切相关,在药物代谢3~4个半衰期后作用消失,炎细胞浸润也多为嗜酸细胞。该患者有药物性肝损害参与,但难以确定完全由之引起。②同意肝损害为原发病所致,不考虑药物损害。因疾病早期即有肝酶增高,来我院治疗后肝酶下降。而且几次肝酶升高,很难说每次均为药物性肝损害。病人经病理已诊为“脂膜炎”,脂膜炎可以出现肝损害,从一元论出发,肝损害可考虑为脂膜炎一部分。患者激素治疗还是有效,减量应缓,减少复发。
该患者让人不放心的是皮下结节、肝穿均为浆细胞浸润,而非文献、教科书上所说的中性粒细胞,以后会有何演变难以预料。查阅了我院病案资料:15例诊为脂膜炎者,总的来看年轻者居多,病程3个月~11年,其中1例0.5岁起病。所有病人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死亡,3例失访。15例均有发热、皮下结节。系统损害,肝受累以肝酶升高为主要表现者有6例,主要为ALP、GGT、LDH及不同程度ALB降低。其中1例因肝衰竭死亡,其外院病理曾报告不典型脂膜炎,怀疑有脂膜炎样皮肤淋巴瘤的可能,但患者死后未能争取到尸检,故无法确诊。新近国外文献报道结节性脂膜炎伴肝酶异常者肝穿亦有脂肪变,所以作者提出肝脂肪变可能为脂膜炎肝浸润的特征。鉴于患者目前未找到肿瘤证据,是否能就按结节性脂膜炎加强治疗。
医师甲:这是一个长期发热诊断困难的病人,患者既往血培养阳性,可靠与否,治疗是否针对性强?是否积极彻底?有无深部脓肿问题。另外患者近期腮腺肿大,牙齿不好,ANA阴性,有一些蛛丝马迹提示干燥综合征。有必要行口眼干燥症方面检查尤其是唇腺活检。应查抗线粒体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寻求旁证。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可有胆红素、ALP、GGT、LDH高,伴或不伴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淀粉酶异常,肝穿汇管区可有不同程度受累。若有可能,可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因患者也不除外由干燥综合征引起的抗线粒体抗体阴性的类似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胆汁淤积。值不值得作剖腹探查?如果本例符合SS,因患者有多器官、多系统受累,治疗上应更积极,目前激素量不小,可效果很差,必要时加强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即使符合干燥综合征,也完全有可能由干燥综合征转化为淋巴瘤,甚至可能已处于由假性淋巴瘤向真性淋巴瘤过渡阶段。脂膜炎是一个很含糊的诊断,是各种原因都可引起的小血管炎,可出现在很多结缔组织病。治疗上也需要激素、免疫抑制剂。
医师乙:脂膜炎可累及胰腺造成脂肪坏死从而引起淀粉酶增高。患者临床、病理符合脂膜炎,还是应考虑复发性非化脓性结节性脂膜炎,但从另一角度看,有许多起初诊为脂膜炎者后来出现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的经验教训,该患者未发现淋巴瘤,但可以诊断脂膜炎。所以应该积极治疗,甲泼尼龙冲击、免疫抑制剂等。干燥综合征如此高热少见,自身抗体阴性,诊断欠缺。目前最合理的诊断是脂膜炎,在此基础上应随访结缔组织病、肿瘤可能。本站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关闭窗口〗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