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19:04:27 来源:www.glasses.com.cn
人类在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近视眼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眼病之一,
我国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现状人类在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近视眼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我国又是近视眼高发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患病人数已接近四亿之多,而且呈现出发病率逐年增多,发病年龄逐渐下降的趋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发病人数居世界之首,其中小学生近视率26.96%、初中生近视率53.43%、高中生近视率72.80%,大学生近视率为73.01%。因此,近视眼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对患者本人及家庭非常重要,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对此也是高度重视。近视眼有哪些表现孩子上课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看东西是眯眼睛、皱眉头,或者在阅读、写字、看电视、电脑操作时,时间稍长,就会出现眼睛干涩、眼睑沉重、眼球酸胀、视物不清、字迹模糊等疲劳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以上这些表现预示着孩子有可能患上了近视眼。近视有哪些危害么?1.视力低下,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长期戴镜,会导致工作生活不便。2.中、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突出,眼睑松弛,影响容貌。3.升学、参军、考公务员和找工作受限。4.老年后因为花眼而必须配两副眼镜。5.近视患者其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6.最主要的危害是:中、高度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据统计由于近视导致的眼盲,已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而居第三位。由于存在上述危害,近视眼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其一生的幸福。因此,对近视眼应该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防止其无限制地发展,对此,无论从学生自身,还是从家长方面讲,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近视眼发病的高危人群1.睡觉少的孩子:特别是7~9岁、12~14岁的孩子,如果孩子睡眠时间少,或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人为剥夺了孩子的睡眠时间,会引起部分儿童发生近视。2.早产儿:早产2周以上的孩子在儿童期常发生近视。3.低出生体重的孩子:凡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小儿,在青春期前易发生近视。4.父母为近视眼的孩子:父母近视程度越高,遗传倾向越大。近视眼的预防近视眼的病因比较复杂,有遗传和环境两种主要因素。目前尚不能解决遗传因素造成的近视,因此近视眼的防治重点,应放在改善视觉环境方面:1.社会的预防当今社会,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知识的更新又很快,所以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额外的负担,从而导致了近视的几率增高,这是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首先需要社会的支持,使孩子在眼球发育过程中相对解脱点,轻松点。2.学校的预防首先是学校的环境设施:教室要宽敞明亮,灯光分布要科学合理,桌椅高度要适宜,书本纸张不应有反光等;其次,学校的用眼教育:定期开展视力检查,加强用眼卫生的教育、宣传,督促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最后,减少作业量,另外应定期更换座位,左中右轮转。3.家庭的预防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灯光照明,以8-15瓦日光灯或25-40瓦灯泡为宜。
(2)培养正确的用眼习惯:看书坐姿端正,眼睛离书本约1尺,看书时间以1小时左右应休息15分钟为宜,避免趴着、躺着看书,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眼睛离屏幕距离是电视屏幕对角线的5倍为宜。(3)提供全面的营养:孩子的食品,既要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又要有定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如肉、蛋、奶等,因为眼睛的健康来源于全身的健康。4.自身的预防(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进行全身系统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和睫状肌的调节能力,有利于近视眼的预防。(2)注意用眼卫生如有沙眼及其它炎症应积极进行治疗。(3)坚持做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加眼睛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消除眼内过度充血,达到解除眼疲劳的目的。(4)读书写字要注意姿势要做到读书写字姿势端正,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面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连续写字,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不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不在乘车时看书、不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不在暗弱的光线下看书,不歪着头写字。5.减少遗传因素的影响近视眼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结婚后遗传机率极高,应注意优生。近视眼要及时配戴眼镜应用光学镜片矫正近视导致的视力低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种治疗方法安全、简便、有效,时至今日仍然是近视矫正的首选方法。1.通过配戴眼镜可以提高远视力,开阔眼界。2.配戴眼镜可以恢复正常的阅读距离,消除视疲劳。3.配戴眼镜可预防和矫正外斜视。总之,近视眼患者及时配戴适当度数的眼镜是非常必要的。某些患者不肯去配眼镜的做法,对眼睛是极为有害的。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