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09:24:46 来源:www.cureba.com
第1小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能是迄今为止,了解得最多,并最具有特征性的慢病毒感染。虽然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作为常规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仍具有代表性意义。 本病由Dawson氏(1934)首先报告。自报告时起。由于在脑组织的病理上发现了包涵体,一直怀疑本病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30余年来一直未能证实。60年代后期,由于免疫学技术以及培养技术的进展,对本病的病因逐渐认识,并证实本病为麻疹病毒所引起的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并认为与亚急性包涵体性脑炎,Pette―Doring结节性全脑炎。亚急性硬化性脑白质炎均系同一疾病。 在70年代以前,本病的诊断完全依赖病理解剖,我国第1例本病报告于1958年(上海医大)。70年代后开始应用免疫技术在生前诊断本病,我国第1、2例运用免疫学方法诊断本病为1976年。 本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年。大多在4-20岁之间,以8-10岁为发病的最高峰。男性多发,男女比约3.3:1,但亦有两者近似的报告。约43.4%患者临床上有过麻疹史,其中的55%发病于2岁以前。约6.4%的患者发病前有应用麻疹疫苗史。临床上出现麻疹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发病的平均间隔期为6年。麻疹疫苗注射与本病的发病间隔多在1年以上,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无遗传倾向。1.症状与体征 本病临床表现以智能障碍为主。发病可隐袭或突然发生。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总的病程约1~3年,最后导致昏迷而死亡。约8%-10%患者可能自动缓解或停止进展。根据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可将本病分为四期:(1)行为及精神障碍期: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患者出现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顺从和脾气急躁,也有时表现为情感淡漠,流涎及语言障碍。此一时期常不易为家属所察觉。(2)运动障碍期:智能进一步损害,且出现多种形式的多动,如癫痫、肌阵挛、运动失调、舞蹈、手足徐动、动作性震颤等。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障碍是肌阵挛。(3)昏迷,强直期:最常表现为去大脑强直,昏迷,可持续数月;可伴有自律神经紊乱,如体温调节障碍,呼吸不规则等。(4)大脑皮质功能丧失期:如患者第3期幸免于死亡,则进入第4期,出现眼球浮动,病理性哭笑,肌张力低下,四肢屈曲,头转向一侧,尖叫等。患者通常死于第3、4期。死亡原因常系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2.实验室检查 血、血清和尿的常规检查常无异常发现。特殊检查可在血清中发现高滴度的麻疹抗体。包括IgG及IgM抗体。当人类感染病毒时,IgM抗体最早出现,但消失快,约在感染后60天左右即可能测不出来。而IgG抗体则出现较慢,并可在血液中持续很长时期。疫苗注射后的免疫球蛋白改变亦与感染相同。即使重新感染或再次接种疫苗,增高的亦多系IgG抗体。因而如能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麻疹特异性IgM抗体,说明患者体内的麻疹抗原,持续性地对机体免疫系统起着抗原刺激作用,是诊断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细胞多属正常,脑脊液内总蛋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但γ一球蛋白比例增高,可达总蛋白的20%-60%。24小时鞘内蛋白合成率增加,并可发现寡克隆区带,及高滴度的麻疹特异性IgG及IgM抗体。 脑电图检查对本病有重大价值。典型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综合波(SSPEcomplex)为:周期性出现的双相波。频率范围在1-11.4次/秒,持续时间约0.5-2秒。波幅变化于200~600微伏之间,间隔周期约4~8秒。常在相对正常或β波的背景上出现,双侧大致对称,以顶枕部为最明显。本综合波主要见于疾病的早期,以第2期最易发现,第3期即减少,第4期则完全消失。3.神经病理 本病的多种命名,即由于各个作者观察到的不同病理改变所致。Dawson首次报告的病例,由于主要特点是包涵体和炎症改变,故称之为亚急性包涵体性脑炎。而VanBogaert等(1945)则由于观察到主要病理改变在白质,表现为炎症性渗出,伴严重的纤维胶质增生以及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故称之为亚急性硬化性脑白质炎。Pette-Doting(1939)的病例,病理特点为白质及灰质均受累,故命名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实际上这三种不同的病理所见,仅反映了本病疾病的不同阶段。例如Schitr曾报告1例14岁女孩,在脑组织活检时发现有核内包涵体,但在仅隔8周后尸检中却找不到包涵体。Hemdon及Ohya等亦均有过类似报告。目前认为:较慢性的病例,倾向于显示较多的白质髓鞘脱失,而急性或病程较短者。包涵体较为多见。在病理改变的分布上,本病存在着枕一颞倾向及头一尾倾向。即病变常起源于枕部,逐渐经颞向额部发展。并从半球。经脑干向颈髓发展。 灰质的改变主要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即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脱失。有时并有吞噬现象、血管套及胶质结节形成等。白质损害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周围渗出,星形细胞及胶质纤维增生,伴有不同程度的脱髓鞘。 病理上的特殊所见为CowdryA型及B型核内及细胞浆包涵体。CowdryB型包涵体位于核内,呈1个或数个核仁样大小的球形体,与核仁的区别是其嗜酸性。A型包涵体则显示核质内已完全为嗜酸性包涵体所含满。B型包涵体为包涵体的核仁期,而A型包涵体为包涵体的多管期,两型之间还有一些过渡类型。胞浆内包涵体常和核内包涵体同时存在,为单个或多个,常呈肾形。三类包涵体可能代表着三种不同阶段,即从核仁期一多管期一细胞浆包涵体。包涵体最常见于神经节细胞及少胶质细胞中。4.病因学 现已证实本病为麻疹病毒的慢病毒感染。1965年Bouteille等首先在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患者的脑组织内,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核内存在着副粘液病毒样物质。1967年Con.noUey等用免疫荧光法在包涵体内发现麻疹病毒,并测得了高滴度的麻疹抗体。1969年Horta-Barbasa将患者的脑组织与Hela细胞进行协同培养,分离出病毒,经鉴定为麻疹病毒。Katz及Hoterman等分别用患者的脑组织接种于白鼠及犬脑内,成功地使动物感染。并从实验性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动物脑组织中,再次分离出病毒。因而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本病是麻疹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5.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标准是:(1)典型的临床病程。(2)特殊的脑电图所见。(3)脑脊液中的典型改变,目前应包括球蛋白比值增高,24小时鞘内IgG合成率增加,寡克隆球蛋白区带。(4)血清及脑脊液中出现高滴度麻疹抗体。尤其是麻疹特异性IgM抗体。(5)脑组织活检或病理检查发现全脑炎的病理改变。(6)脑组织分离出麻疹病毒。具有上述标准中之4条者,可以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克-雅氏病(CJD)及AIDS痴呆综合征相鉴别:6.治疗 对治疗意见尚不一致。有报告应用抗病毒治疗有效的病例。包括BUDR(5-bromo-2-deoxy-ufidine),isopfinosine等,但亦有相反的报告。干扰素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合理的治疗药物,因干扰素可直接作用于细胞,通过干扰病毒的mRNA合成及RNA转化为病毒蛋白而阻止病毒复制。文献上不乏治疗有效的报告。为克服血脑屏障因素降低干扰素疗效,Panitch等提出脑室内注射,并报告了2例治疗有效的病例。
第2小节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 (ProgressiveRubeUaPanencephalitis,PRP) 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是风疹病毒的中枢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临床上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相似。本病常见于有先天性风疹的儿童或青年,但亦有报道认为系儿童风疹的后期并发症。本病为罕见病,至今仅报告了10余例。典型病例发病于10-20岁,以10-12岁为发病高峰,临床表现类似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首发症状常系智能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低下及行为障碍。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另一主要神经系统症征,常开始于步态障碍,以后渐可延及上肢。可见锥体束征。惊厥及肌阵挛曾被报告过,但不像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那样明显。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出现明显的痴呆。常规血尿便检查常正常。血清和脑脊液风疹抗体滴度增高。脑脊液压力常正常,可伴有轻度升高。脑脊液总蛋白含量与γ球蛋白含量均增高,可出现寡克隆球蛋白区带。脑电图为广泛性慢节律,罕见类似于SSPE综合波的暴发波型。CT可显示脑室扩大,尤其是第四脑室。病理所见主要为炎症改变以及脱髓鞘改变。脑的灰质与白质均可见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的血管周围浸润,常可见到白质内明显的脱髓鞘及胶质细胞增生。脑的任何部分均可发现病理变化,但以小脑为最明显。没有发现包涵体。对于有先天性风疹史的患者,易于诊断。后天获得风疹患者,需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相鉴别。无特效治疗办法。
第3小节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ProgressiveMultifocalLeukoencephalopathy,PML)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系由多瘤病毒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多并发于有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多见于肺癌、乳腺癌、慢性淋巴性或髓性白血病以及网状内皮系统其他肿瘤。也可见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本病临床表现具多样性,取决于病灶发生的部位和数量,常发病突然,智能状态变化包括行为改变、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和认知力下降。轻偏瘫、构音障碍和视觉障碍等半球损害的体征较为常见。有些病例有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以及眼球活动障碍,晚期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脑脊液检查常正常,脑电图表现常为非特异性广泛或限局性慢波,CT可在白质内发现多发性低密度灶。疾病呈进行性。一般仅持续数月即死亡。病理所见以多发性脱髓鞘性病灶及伴发轻至中度的血管周围炎症浸润为特点。多发性脱髓鞘区以皮质下白质为主,而小脑、脑干、脊髓等则较少受累。在损害的周边区少树突胶质细胞内可发现酸性核内包涵体,电镜显示这些包涵体由多瘤病毒颗粒组成。本病为多瘤病毒的慢病毒感染,尤其是多瘤病毒的JC菌株,少数病例也可以是SV-40菌株所引起。多瘤病毒通常在人类不引起疾病,而且人类也大多数接触过这些病毒,但当原发躯体疾病损害机体的免疫能力,尤其是细胞免疫能力低下,即可能促使发病。本病的确诊因健康人大多可有多瘤病毒抗体,因而确诊仍需依靠病理,采用免疫电镜法可在脑内检测到多瘤病毒抗原。病毒分离需采用协同培养等特殊技术。曾报告过用DNA抑制剂阿糖胞苷(cyta-rabine)及阿糖腺苷治疗本病,但结果并不令人鼓舞。
第4小节震颤病(Kuru) 震颤病为朊病毒引起的第一个人类疾病。发病于新几内亚Fore部族。临床表现为肢体及躯干的共济失调,异常的不自主运动,例如肌阵挛或舞蹈。晚期可出现痴呆。但严重的痴呆罕见。此病之发生主要因Fore部族的妇女儿童吃男亲属的脑组织而感染。废除该习俗后本病已基本消失。
第5小节Gerstmann-Straussler综合征(GSS) 本病于1936年首先由Gerstmann及Straussler报告,系朊病毒引起的人类第3个疾病。本病既有家族遗传性,也有散发的病例报告。发病年龄在26~66岁之间,平均为43岁。早期症状常为双小腿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走路不稳。检查可见小脑性共济失调体征,以下肢及躯干为重、上肢较轻。下肢肌肉轻度萎缩伴感觉减低,膝跟反射减低或消失。部分病人可见锥体及锥体外系体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智能障碍,如痴呆程度较轻,为共济失调型;如以痴呆为主,称痴呆型。病程1-11年,平均为5年。常规血、尿、便及生化检查等均属正常。脑脊液亦多正常。CT、MRI可发现小脑、桥脑、延髓萎缩,符合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所见。脑电图改变根据病型不同而有差异,本病痴呆型可能发现类似CJD的周期性暴发性特征性放电。而共济失调型似不能发现该类特征性周期性暴发性放电。肌电图可见下肢的脱神经损害。GSS的病理特点是淀粉样蛋白斑块,白质纤维变性,及神经元细胞减少。这些病理改变分布于脑及脊髓,程度则个案之间有所差异。GSS诊断困难,与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极易混淆。如临床表现为OPCA。而且又伴有下肢周围神经损害及痴呆者,如有家族史可作出临床GSS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为CJD及OPCA。无治疗办法。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