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03:05:16 来源:www.verysjz.com
灵空子的博客
月经前期12周内出现头痛头晕、胸胁闷胀、乳房胀痛、全身乏力、烦躁易怒、紧张压抑、心悸失眠、面肢浮肿、纳少便溏等一系列症状,月经来或过后症状自然消失,医学称之为“经前综合征”。约有40%的妇女表现为轻度的症状,少数表现出精神症状及性格改变,严重者会影响生活和工作。轻者经心理和身体调节即可消除症状,重者需经过药物和医师的帮助。【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有精神异常、无故悲伤欲哭;有的心烦易怒、乱发脾气;有的神识痴呆、悲伤泣哭;有的表情淡漠、沉默寡言;有的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甚或兴奋狂躁、语无伦次、叫骂毁物、力气倍增等等,不一而足。本病的反生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故治宜疏肝、养心、健脾、补肾为主,依症情或疏肝解郁,或养心安神,或健脾涤痰,或滋补肾气。【病机病理】本症一般因下列因素所致:⑴精神过于紧张引起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紊乱,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下丘脑、垂体与周围内分泌轴间的功能失调;⑵雌激素代谢障碍和孕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使下丘脑与垂体间的功能失调所致,当其影响到水、钠代谢时则发生浮肿、便溏等症状。传统医学(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类似“脏躁”。根据经前、经期出现的症状如头痛、烦躁、乳房胀痛、浮肿、泄泻等症状,除统医学古籍中分别论述为“行径头痛”、“行经浮肿”、“行径乳房胀痛”等,一般经期及经前多见。病因多因劳倦过度、或心肝脾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阴阳失和或体质禀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经前体血下注冲任二脉,血海充盈,而全身阴血不足,引发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而致本病。与月经规律和体质心志密切相关,经前发病,经后自止。经净后,阴血渐复,其血调顺,脏腑功能恢复平衡。诸症即随之消失。传统医学对病机有三个方面的阐述。⑴肝气郁结:喜怒忧思悲恐惊,郁结于肝,肝失调达,经欲行而阴血下注冲任,致乳房胀痛,或肝郁犯脾,脾虚则精血化生不足,心神失养而致经前情志异常。《傅青主女科》中:“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即此述。⑵肝肾阴虚: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体虚耗血伤阴,阴血愈虚则阴虚内热自生,遂致诸症。⑶脾肾阳虚:平素思虑劳倦太过,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经血流注于胞宫,此时脾肾愈虚而阳气不运,水湿不行,溢于肌肤而浮肿。脾不运化则气血生化就不足,故神倦乏力,经行泄泻。现代医学(西医)有关其病理生理学,尚无统一理论,主要论述有三个方面学说。一是孕酮缺乏学说。因体内孕酮不足,乃至雌激素相对过多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二是β内啡肽释放异常学说。提出经前综合征与丘脑下部垂体卵巢子宫轴的调节功能紊乱有关。主因是体内黄体期β内啡肽异常释放。当接近经期时此类鸦片类物质可产生过度的反跳,其结果造成兴奋、焦虑、紧张、烦躁等反应。β内啡肽可使血内催乳素和加压素增高,并抑制前列腺素在肠内的作用而引起体潴留、乳房胀痛、便秘和腹胀等症状。三是维生素B6缺乏学说。认为体内维生素B6缺乏可能是引起该病因素之一。临床上应用VB6治疗可以调节行为和情绪,待山症状。原因是VB6可以使体内过多的雌激素在肝内廓清,增强脑的单胺及生物合成,进而起到调节行为和情绪的作用。【治疗方法:】①肝气郁滞者,宜舒肝理气解郁为治。用逍遥散(中成药)或加味柴胡疏肝饮[加味柴胡疏肝饮:柴胡,炒白芍,枳壳,制香附,川芎,甘草,明矾水炒郁金,九节菖蒲,炙远志,炒丹参,蒲公英,大麦芽。]②心血不足者,宜养血安神位置。用百麦养心汤[百麦养心汤:百合,淮小麦,党参,黄芪,丹参,菖蒲,菖蒲,远志,五味子,鸡血藤胶,桂心]。③脾肾阳虚者,宜温肾健脾为治。方用右归丸或健固汤[健固汤:党参15,白术12,茯苓20,薏米仁30,巴戟天18,补骨脂12,杜仲18,干姜10克]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