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15:28:56 来源:www.qbso.com
手法治疗外伤性晶体不全脱位体会-手法,法治,治疗,疗外,外伤,伤性,性晶,晶体,体不,不全,全脱,脱位,位体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晶体不全脱位的治疗。方法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结果19例全部治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外伤性晶体不全脱位采用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必要时联合小梁切除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晶体脱位是眼外伤的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瞳孔变形、色素层炎、人工晶体不能植入或植入后位置不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等并发症。我院自2003年8月~2006年4月对19例晶体不全脱位患者采用简单器械进行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有继发性青光眼者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视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将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患者均为单眼,其中男16例(16眼),女3例(3眼)。年龄16~62岁,平均43岁。其中伴有前房出血3例,有外伤性白内障9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玻璃体疝入前房2例。手术全部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1.2手术方法术前美多丽充分散瞳,查清悬韧带脱离方位,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浓缩玻璃体,降低眼内压,术前镇静。全部患者均采用0.4%倍诺喜(0.4%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12点方位巩膜隧道切口,3点、9点方位辅助切口,轻度脱位者前房注入黏弹剂,用黏弹剂将晶体和要脱出的玻璃体推回原位。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晶状体核,原位劈核轻旋碎核于前房,轻轻托出碎核,8号注吸针头吸除残留的晶体皮质。扩大切口至5.5mm,将人工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内,清除前房内黏弹剂。对重度脱位、玻璃体疝的患者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行连续环行撕囊水分离晶状体核,原位劈核,轻旋核碎块于前房,扩大切口至5.5mm,轻压切口后唇,利用液体动力学,轻轻托出碎核用黏弹剂将晶体皮质与玻璃体分开,再用棉签粘住玻璃体,清除切口及外脱玻璃体。利用黏弹剂,撑开囊膜囊袋至原位,植入人工晶体,卡巴胆碱缩瞳,然后用黏弹剂针头,自制成符合眼内弧度长度,从侧切口向两侧摆动黏弹剂针头,将前房内玻璃体从侧切口赶出,利用液体动力学清除干净玻璃体,术后20%甘露醇250ml静滴浓缩玻璃体,对房角粘连范围大于180°者加行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毕球结膜下注射曲安缩松0.5ml。
2.1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半脱位的晶状体,均为Ⅰ期人工晶体植入,其中2例继发性青光眼房角粘连大于180°故又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除1例视网膜脉络膜裂伤患者,其余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0.5以上者13例,占68.4%。见表1。表1治疗效果
2.2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5例,虹膜炎性反应3例,其中2例为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眼压大于21者3例,均经对症治疗好转,术后随诊时间为3个月~1年。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分不完全脱位和完全脱位。可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或葡萄膜炎,并导致视力不同程度的障碍,及早取出脱位的晶状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所有患者均采用表面麻醉,避免了行球后或因球周麻醉的并发症,尤其是眼内压升高使眼内容物进一步脱出等严重并发症,且操作简单[2],同时术前静脉滴注甘露醇,浓缩玻璃体可有效地减少术中玻璃体的丢失。术前检查房角,对房角粘连大于180°,伴有继发青光眼的患者,联合小梁切除术,故术前应仔细检查房角[3]。三联手术时,常规术毕球结膜下注射曲安缩松,减轻了术后色素层炎的反应,同时术前静脉滴注甘露醇浓缩玻璃体,有效减少术中玻璃体的丢失。术前散瞳,便于看清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