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光 于天庆 雷征霖
脊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等结构的压迫而产生的相应临床表现。由于其主要表现是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症状,故临床上与某些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血管病、臂丛神经病以及其它原因的脊髓压迫症极易混淆。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本病神经学特点,以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进一步参考。 大连铁路医院近年收治经CT、CTM、MRI、脊髓造影以及手术等证实的OPLL2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性别 本组25例中,男19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3.2∶1,符合文献中关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的意见。
1.1.2 年龄 本组25例中,年龄分布在38~67岁之间,其中38岁1例,44~49岁6例,50~59岁12例,60~67岁6例。其中以45~65岁发病最多,计22例,占全组88%,说明本病绝大多数发病于中老年人。
1.1.3 职业特点 本组25例中计有工人11例,干部4例,农民3例,家妇3例,技术人员2例,不详2例。以工人为数较多,是否与体力活动或外伤机会较多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1.2 临床特点
1.2.1 起病特点 本组除1例于外伤后急性起病外,余均为逐渐起病。从出现神经症状至入院就医间隔时间最短7天(1例),最长13年(1例)。计7天1例,12天1例,1~6月7例,8月~1年8例,2~4年5例,8~13年3例。全组约50%以上病程在1年以内。说明其病情进展比一般想象的要快。
1.2.2 主要症状 本组病例主要症状有:一侧或双侧肩臂部麻木或疼痛9例,一侧或双侧下肢无力6例,颈部或颈肩部不适、后仰时疼痛5例,双下肢走路不稳伴踩棉感8例,双上肢或脊背部发作性串电感3例,括约肌障碍12例,其中排尿困难10例,尿失禁2例。
1.2.3 主要神经系统体征 计有四肢锥体束征阳性11例,双下肢锥体束征伴双上肢肌萎缩7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6例,痉挛性步态5例,另有2例双下肢屈曲性强直性痉挛状态,其中1例长时期蹲位拖拽行走。
1.3 影像学所见
1.3.1 X线脊柱摄片 本组25例均经X线颈椎摄片检查,其主要改变有:颈椎肥大增生性
脊椎病13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颈椎管狭窄8例,合并
椎间盘脱出7例,合并项韧带
钙化6例,黄韧带钙化3例。
1.3.2 CT所见 本组25例中21例行CT检查,其中18例行CT影象强化(CTM),均见不同程度后纵韧带骨化,多呈结节状突向椎管。骨化范围最长者,纵向涉及6个椎体2例,5个椎体5例,4个椎体4例,3个椎体3例,2个椎体5例,1个椎体2例。说明本组OPLL大多涉及2个或2个以上椎体,纵向范围较广,值得手术治疗时注意。
本组OPLL在颈椎各不同椎体水平的分布情况是,总共涉及C2~C7椎体水平,其中涉及C610例,C59例,C48例,C37例,C76例,C24例,以C6、5、4节段最为多见。此可能与该部关节活动度较大、损伤机会较多有关。
关于CT所见颈椎管狭窄情况:本组21例中颈椎管矢状径除2例属正常范围(1.1~1.5cm)外,余19例均示不同程度椎管狭窄。其中1.0cm者3例,0.95~0.8cm12例,0.7~0.6cm2例,0.5~0.3cm2例。其中1例矢状径最窄处仅0.3~0.4cm,病史3年,四肢麻木无力,CT所见C2~7椎体后缘后纵韧带骨化明显,向椎管内突入压迫硬膜囊,脊髓明显受压,临床表现为四肢锥体束征、痉挛步态、尿便困难。
1.3.3 脑脊液及脊髓造影检查 本组中共14例行CSF检查,椎管全梗阻1例、半梗阻7例,通畅6例。CSF蛋白轻度增高(<1.0/L)9例,中度增高(1.0~3.0/L)2例,正常3例。13例行脊髓碘造影检查,其中于颈段造影剂全梗阻者4例,部分梗阻6例,3例无梗阻。2 讨 论
本病最早由Key氏于1938年首报,之后陆续见诸世界各地的报导。尤以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亚洲国家较为常见,西方国家较少。故有人认为地域或人们生活方式、环境等的不同可能与不同的发病率有关。
(1)OPLL可发生于脊柱的任何节段,但大多发生于颈椎,胸、腰较少,骶、尾更少 本病多发于男性,一般男女发病之比为2~3∶1,本组情况与此相符。本组发病年龄大多在45~65岁之间,较一般文献报导的40~50岁多发,略为推后。
(2)本病原因不明 多种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如发育早期人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度致骨化中心愈合过早、感染、椎间盘脱出以及生活、工作环境因素等。病变多发于C5、6、4、3椎体后缘,似与该部活动度较大、创伤机会较多有关。此外,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钙代谢障碍和
糖尿病等常易合并本症,提示代谢异常可能与本病有关。其它增生性脊椎病如肥大性脊椎炎、椎间盘脱出、黄韧带及项韧带、前纵韧带等钙化以及先天性脊椎管狭窄等常易与本病合并存在似也可提示与发病因素的关系。
(3)本病大多起病隐袭 本组病程6个月~2年者13例,占50%以上,个别以外伤为诱因者,可表现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双侧或一侧
上肢麻木、无力、肩臂或颈后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也有以双下肢无力首发,走路笨拙,尤以上、下楼及上车登梯等早期感到困难。步履艰难及踩棉感、括约肌障碍等常见,大多为排尿困难,少数有尿失禁。
(4)CSF检查除蛋白可轻至中度增高外,常规及生化检查多无显著异常 动力学试验可呈完全或部分梗阻,也可通畅。X线平片检查可见椎体后缘纵行致密影,与椎体间有一线状透明间隙,但X线平片检查,诊断本病的阳性率不高。本组经椎管注入碘剂行X线或CT造影(CTM)发现颈椎管前后径小于或等于1cm者18例,X线平片检查仅4例显示狭窄,说明CT尤其CTM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原载《大连医学院学报》1994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