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youwang发表于2008-8-1609:06
酒精性心肌病研究进展[align=center][b][size=5][color=blue]酒精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color][/size][/b]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者:李为民 井玲[/align]
酒精性心肌病(ACM)是现代心脏病领域一种日益增多的疾病,占所有心肌疾病的3.8%,占所有扩张性心肌病的1/3,并且还有许多潜在的酒精性心肌病患者。ACM患者终末期表现为心功能下降的各种症状,最终导致心衰和其他肌肉性疾病。目前尚没有针对ACM的药物防治和作用机制的专门研究。
研究报道,酒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些研究认为酒精可以引起冠脉血管扩张,通过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抗氧化作用;酒精还可以通过腺苷受体和一氧化氮合酶机制诱导心血管氧化应激诱导蛋白的合成,从而发挥保护内皮功能,提高缺血心肌心功能。红酒的饮用近年来也被发现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但是这种保护是通过红酒中不同浓度的酒精还是红酒中含有的抗氧化剂发挥作用尚未得知。
最近,香港地区开展一项对≥65岁中国老年人适量饮酒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人群中适量饮酒对缺血性心脏病并无益处。而且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过量饮酒是仅次于
肥胖导致高血压的第二大危险因素。长期过量饮酒者还可产生酒精性心肌病,心肌损伤导致纤维变性,使心脏功能
衰弱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
国外研究发现酒精性心肌病多发年龄阶段为35~50岁,女性为45~50岁,男性约占86%。大多数研究认为平均每天饮酒≥90g,持续5年以上就能发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超过10年基本上出现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扩张性心肌病的一些特征,心室质量增加,
心脏扩大、室壁变薄,心功能失代偿,同时出现冠状动脉疾病和营养不良。如果血浆乙醇水平超过150毫克/分升时,更易并发急性心功能损害。据报道,症状明显者,3年死亡率达到46%。但值得欣慰的是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除了与自身心脏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外,戒酒也可能使一部分酒精性心肌病患者重获新生。
国内外学者认为酒精对心肌的损害主要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使三羧酸循环中的酶,如苹果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以及钾、镁等电解质从心肌内丢失,心肌脂肪酸线粒体β氧化作用受限,导致心肌游离脂肪酸增加,ATP浓度降低,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功能受损,从而发生心肌细胞死亡、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脏重构等,最终会导致不可逆性心肌损害。此外,长期饮酒后还可消耗大量维生素B1,引起
维生素B1缺乏症并可直接损伤心肌,使心肌细胞容易受病毒侵犯。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研究发现其细胞病变主要在于肌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细胞间隙、内质网扩张等,肌肉纤维化和脂肪沉积增加也常见。
酒精性心肌病的病理机制可能包括:细胞坏死和凋亡、线粒体损伤、心肌收缩蛋白变化、钙离子转运失衡、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以及氧化应激等,但是确切机制尚无定论。对于酒精性心肌病的治疗除了终末期患者手术外,其余方法仅限于初步研究阶段。曲美他嗪、环孢菌素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都先后应用于酒精性心肌病的实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
虽然国内外学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和理论,但仍需进行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开创性研究,以便进一步挖掘酒精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最近,我们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了ACM模型并从心功能、电镜和病理等方面加以证实。在研究中,不仅发现ACM发病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而且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依赖于ERK1/2为媒介的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ARB的使用可以预防并减少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生。此外,我们在国内外首次证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随着ACM病程延长也相应发生改变并与RAS表达具有相关性。
本研究还发现,在酒精性心肌病形成过程中心肌代谢系统的完整改变主要是激活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和类维甲酸受体(RXRα),引起代谢基因表达变化,给予外源肉毒碱类调控心肌脂肪酸代谢,从而初步发挥一级预防作用。随着酒精摄入增多,心肌游离肉毒碱和总肉毒碱含量下降、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肉毒碱软脂酰转移酶I(CPT-I)、中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MCAD)及其调控基因PPARα和RXRα表达下调,药物干预后调控心脏功能和心肌重构的基因PPARγ表达上调。
上述RAS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变化引起心脏重构和心肌纤维化,酒精喂养动物发生心脏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MP-9和Smad-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并与PPARα和RXRα具有相关性。另外,我们在研究中意外发现心肌成腱蛋白(tenascin-x,TN-X)在酒精性心肌病中表达增加,可能与促进酒精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有关。
虽然我们在这项工作中探讨并发现酒精性心肌病的部分发病机制和药物防治手段,但是由于实验动物和人体研究毕竟具有一定区别,因此尚具有局限性。美酒虽好,过犹不及。学术界对于酒精性心肌病已经建立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其发病机制的探讨,对于进一步的治疗仍亟待深入研究,而且要建立“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将研究领域深入到一级预防和临床研究。
[[i]本帖最后由bqg2006于2008-8-1610:02编辑[/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