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2009/04/2504:57:13慕容德茶叶方面悬赏:-0-茶叶商店-标签:茶叶我需要所以茶叶的名称.出产地.茶的作用以及吃法....废话的别来。...复制的也别复制废话........还有茶叶对人体会不会有害处...要仔细的不要废话贾涉最佳答案-网友投票选出【茶叶的功效介绍】:
茶叶(《本草便读》)
【异名】苦茶、(《尔雅》),荼、茗、F(《尔雅》郭璞注),苦^(《唐本草》),J(《茶经》)),腊茶(《圣济总录》),茶芽(《本草别说》),芽茶(《简便单方》),细茶(《万氏家抄方》),酪奴(《纲目》)。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
【植物形态】茶(《唐本草》)常绿灌木,有时呈乔木状,高1~6米。
多分枝,嫩枝有细毛,老则脱落。
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彤,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质厚,老则带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平滑无毛,下面淡绿色,羽状网脉,幼叶下面具短柔毛;叶柄短,略扁。
花腋生,1~3朵,具有花柄,微垂;总苞2;萼片5,宿存,深绿色;花瓣5,白色,稍有香气,近圆形或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列成多轮;雌蕊居于中央,子房上位。
蒴果,木质化,扁圆三角形。
暗褐色。
花期10~11月。
果实越年成熟。
原产我国南部山地。
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茶树根)、果实(茶子)、泡过的茶叶(烂茶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
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称明前,谷雨前采摘者称雨前)。
此后约一个月,第二次采收其成长之嫩叶,再一月第三次采收。
亦有在立秋后第四次采收者,惟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
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绿茶。
若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红茶。
本品宜密藏于干燥处,以防发霉变质。
【化学成分】茶叶含嘿呤类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含量约1~5%,并含微量的可可豆碱、茶碱和黄嘌呤。
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约10~24%,红茶因经过发酵,鞣质含量减少,一般仅6%左右,茶叶鞣质中以没食子酰-l-表没食子儿茶精为主,并含少量l-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酰表儿茶精、l-表儿茶精等。
咖啡碱在茶叶中大部与鞣质结合而存在,以春季的嫩叶中含咖啡碱量较高。
茶叶发酵,可使游离的咖啡碱的含量比例增加。
我国所产的各种市售茶叶,一般含咖啡碱约2~4%,含鞣质约3~13%。
茶叶含挥发袖约0.6%,调制的绿茶含挥发油约0.006%,是茶叶的香气成分。
主成分是β,γ-庚烯醇,占50~90%,以及α,β-庚烯醛等。
红茶的香气成分是:α-及β-紫罗兰酮和它的衍生物,α-松油醇,癸二烯-2,4-醛,3,7-甲基辛三烯-1,5,7-醇-3,2-苯基丁烯-2-醛,茶螺酮,茉莉花素,δ-毕澄茄烯,糠醇,α-衣兰油烯,甲酸苄酯,甲酸苯乙酯,脚6量-2-甲醛,苯甲酸己烯-2-酯,甲基苯基甲醇,吲哚等。
茶叶中尚含三萜皂甙及甙元:茶皂醇e、茶叶皂甙等,并含维生素c130~180毫克%,少量胡萝卜素,二氢麦角甾醇,黄酮类槲皮素及山柰酚等和黄酮醇与没食子酸所成的一些酯。
【药理作用】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
疲劳;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
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
它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其最有效剂量与神经类型有关。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
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但咖啡因对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因而影响比较复杂。
③对平滑肌、横纹肌的作用茶碱(通常使用氨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
咖啡因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
④利尿及其他作用咖啡因,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
咖啡因能增强胃分泌,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多饮茶。
对代谢有兴奋作用。
⑤抑菌作用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
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价与黄连不相上下。
一般而言,花茶、绿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红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强于其他三型(福氏、施氏、宋内氏)。
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
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亦有抑菌作用;血液及肉汤能减弱其抑菌作用,茶的浓度过高相反也会降低其作用。
在试管中茶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作用略逊于黄连而优于磺胺噻唑。
对霍乱弧菌在试管中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且在低于体温的温度(27℃)下即有效力。
痢疾杆菌在茶叶肉汤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后,能产生明显的抗药性。
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即系鞣质。
对豚鼠(眼)的痢疾杆菌实验性感染,茶叶煎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⑥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茶叶中的鞣质,有收敛肠胃的作用。
此鞣质乃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维生素p的活性。
它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
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大鼠无菌性炎症的发展;在慢性试验中,连续用药可降低兔的收缩压,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
茶叶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故一杯浓茶含咖啡因在0.1克左右。
快速浸泡之茶,咖啡因几全可浸出,但其中所含鞣质则仅可浸出一部分(鞣质可妨碍消化),因此,短时浸泡似很合理。
发酵后之红茶,挥发性成分(茶之香味)损失一部分,鞣质也被破坏一部分(大致含量为5~6%),较绿茶(鞣质含量12~15%)为少。
【性味】苦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③《本草求真》:入胃、肾。
【功用主治-茶叶的功效】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
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
①《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③《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
主下气,消宿食。
④《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⑤《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⑥《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⑦张洁古:清头目。
⑧《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葱白煎饮,止头痛。
⑩《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⑾《本草通玄》:解炙苟尽⒕贫尽
。
⑿《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泡茶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失眠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
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②《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选方】①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
(《千金方》)②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及头风
热痛不可忍: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芽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
上为细末。
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赤水玄珠》茶调散)③治诸般喉症:细茶三钱(清明前者佳),黄柏三钱,薄荷叶三钱,硼砂(煅)二钱。
上各研极细,取净末和匀,加冰片三分吹之。
(《万氏家抄方》茶柏散)④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二钱匕,好茶末一钱匕。
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热,即调干姜末服之。
(《圣济总录》姜茶散)⑤治羊癫风:经霜老茶叶-两。
为末,同生明矾五钱为细末,水泛丸,朱砂作衣。
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
(《周益生家宝方》)⑥治三阴疟:雨前茶三钱,胡桃肉五钱(敲碎),川芎五分,寒多加胡椒三分。
未发前,入茶壶内以滚水冲泡,乘热频频服之,吃到临发时,不可住。
(《医方集听》)⑦治热毒下痢:好茶一斤。
(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
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孟诜)⑧治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
(《圣济总录》)⑨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茶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三钱匕,煎生姜、甘草汤调下,不拘时,未通再服。
(《圣济总录》海金沙散)⑩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
(《食疗本草》)⑾治虫积并哮喘、虫胀: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三棱、雷丸各三钱。
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
200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