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专栏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在国际上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
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本病病死率为20%--50%,可有后遗症。
一、乙脑的病原体是什么?如何消毒?
乙脑的发生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
该病毒在外环境中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对各种消毒剂均敏感。加热100℃,2分钟;56℃,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二、乙脑的传染源有哪些?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鸭、鹅、鸡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可达100%,马可达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三、乙脑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乙脑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他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叮咬过猪的蚊虫携带病毒然后再叮咬人,造成猪---蚊---人的传播。
四、人被蚊虫叮咬后都会得乙脑吗?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10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乙脑患者大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但近年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
五、乙脑有哪些临床表现?
感染乙脑病毒后,大部分病人仅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在极少数病人,病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临床上的脑炎症状。多表现为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颈项强直,发热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型乙脑在发病10天左右就可痊愈,而重症者可表现为
昏迷、惊厥、抽搐,少部分病人还并发有消化道的应激性溃疡、
支气管肺炎等;老年乙脑病人还容易并发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极重病例病后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六、乙脑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应采取以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㈠控制传染源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能有效地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
㈡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采取防蚊、灭蚊的措施,包括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孳生地。防蚊用蚊帐、驱蚊剂等。
㈢保护易感人群主要通过疫苗的预防注射,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七、学校集体生活中怎样预防乙脑的传播?
㈠广泛开展以灭蚊和消灭蚊虫孳生地、综合整治环境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做好教室、宿舍、厕所等场所防蚊灭蚊工作,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人群感染乙脑机会。
㈡尽量避免到蚊虫较多的场所活动与玩耍,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㈢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预报告工作,如发现周围人群中有人被蚊虫叮咬,出现发热、喷射性呕吐、嗜睡等
脑膜刺激症状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卫生科或与学生处取得联系。
卫生科
二OO六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