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5:18:26 来源:www.ccucm.edu.cn
第一部分教 学
[病名]克山病是心之体用俱病而引起的一种以心悸、易恐、心难受、频繁呕吐、短气肢厥、烦躁不宁为主的心肌疾病。1935年首先发现于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二百号屯,故以地区命名为“克山病”。
又名“快当病”、“吐黄水病”、“攻心翻”、“楚心痛”。
本病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偏僻地区。病区居民男女老幼均可罹患,但以青壮年妇女及3~9岁小儿为多见,孕妇患病可累及胎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东北和西北多集中在寒冷的冬季发病,以12月至次年的2月最多。
本病的发生与水土、营养、感染等有关,还有病区的土壤、水质和粮食中缺乏某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硒、钼、镁等有关的营养物质,从而干扰了心肌的代谢。
克山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没有记述,但根据克山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观点分析,急骤而发的克山病似祖国医学的“阴毒伤寒”“少阴中寒”“少阴伤寒”“伤寒兼痧”“冷痧”“急痧”等疾病。缓慢而发的克山病属祖国医学的“虚劳”“心劳”之疾。
急症:突然发病,神清,心难受,心悸易恐,频繁呕吐,呼吸促迫,面色晦黯,躁扰不宁,短气肢厥,口唇爪甲青紫,汗出如珠,鼻端厥凉,或不欲动;脉多伏、细、结、代、涩、疾、甚则无脉。
慢性期:心悸,疲乏,气短,或浮肿,心区隐痛,脉多沉.、弱、结、代、促、涩等,多有克山病急性发作病史。
本病病位在心,为心之体用俱病。以心为本,以脾肾为标。因“心为后天之先天,脾为后天之本,肾为性命之根”,三者俱病导致人体正气不足,正气内亏,阳衰于里,脏腑虚寒,复感寒湿、疠气之邪导致阳气大衰而发为克山病。
本病以阳衰者居多,是一种心阳不宣,脾肾阳虚,心血不足,气滞血瘀的虚、寒、阴性疾病。
在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病程较长,多易复发。
病机关键:阴毒犯心,心气内痹
1.饮食中长期营精不足偏远山区,饮食单调致营养不足,又加之忧思、劳役使正气内亏,心肾阳虚,脾失健运为发病的先决条件。
2.寒湿、疠气之邪侵袭高山气候变化陡然,温差大,在正气内亏的条件下,急性发病,直中三阴,损伤心体,心阳衰竭,厥气上逆,直攻心脏而发。慢性发病,渐损伤心体,痹阻心阳而发。
心体受损,心阳衰竭,不能下济于肾,肾乏清阳之助,邪伤命火,命火不生相火,则相火不能温煦脾阳,脾无健运之功,则湿邪内侵,脾肾阳虚,水邪又上凌心肺,气血阻闭,五脏俱衰,疗养不当,反复加重。
上述病变,若疗养不当,再遇外邪刺激或过劳,必致营血内瘀,少阴枢机失常,厥气上逆,直攻心脏,则心阳暴厥,阴邪独盛,而见头晕,心悸,恐惧不安,呕吐频繁,四肢厥冷,脉来沉弱或涩结,甚至无脉躁扰,呈一派阳衰之象。
总之,克山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心阳素虚,肾阳衰竭。因“心为后天之先天,脾为后天之本,肾为性命之根”故心、脾、肾三者俱病导致人体正气不足,以虚成损,以损成痨,正所谓“正气不足,阳衰于里,脏腑虚寒”为本病的先决条件,复感外界寒湿疠气之邪,导致阳气大衰,绝阳无阳或阴阳并竭的病理过程。
八诊断与鉴别
1发病具有地区性,季节性。故认真询问病史是诊断的关键。
2典型病象见病象。
3参考诊断结合理化检查可协助诊断。①心电图:各种传导阻滞,ST-T改变,多发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或房扑,低电压及窦性心动过速,Ⅰ、avL,V1~V6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②X线所见:心脏扩大,心搏减弱及不规则。
1、与呕吐鉴别 二者均有呕吐,然呕吐是脾胃系统疾病,无心悸、气短等心系表现,中脘部有压痛。
2、与霍乱鉴别 霍乱是一种传染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证,具传染性。
3、与心痹、胸痹心痛鉴别 三者的鉴别应从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4方面加以鉴别。
克山病的病位在心之体;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因长期营精不足,素体阳虚,复感寒、湿、疠气而发;病机为气虚至阳虚至阳衰阴竭;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呕吐频繁,大汗如珠,四肢冷凉,六脉沉伏,结、涩等。
心痹病位在心之户房;病因为素体虚弱,风寒湿邪痹阻于血脉,犯于心;病机为气虚至血瘀至心血瘀阻;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逐渐加重,可伴有尿少、浮肿、心衰。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之脉;病因为素体阳虚,痰浊内蕴,复因饱食,劳倦,情绪激动,寒冷刺激而诱发;病机为气虚至气滞血瘀至心脉痹阻至心脉挛急;临床表现为心痛以心前区为主,胸憋闷,夜间呼吸困难,时有憋醒,服芳香温通药可缓解,严重者可发展为真心痛。
(一)辨证要点
1、辨气虚、阳虚阳虚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气虚的共同见证为疲乏、气短、脉虚。如以心悸为主者为心气虚;咳喘为主者为肺气虚;为纳少腹胀为主者为脾气虚;以腰膝酸软,腰痛为主者为肾气虚。上述气虚如兼有畏寒倦卧,四肢冰冷,浮肿尿少,脉沉虚者,为阳虚危候。
2、辨阳衰危象阳虚之极则衰,心悸恐怖,躁扰不宁为心阳衰竭;呕吐频繁为胃阳衰竭;四肢厥逆为脾阳衰竭;浮肿无尿为肾阳衰竭。在脉象上多见结、涩不整,甚或无脉。克山病治疗不当,多见脾肾阳衰同时存在,呈现一派阳衰阴竭之危候。
(二)治疗原则
克山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虽有急性发病,实际上是一种慢性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偶然发生的。因此,临床上根据急缓分清主次,采用“寒者温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以回阳固脱、复脉益气、养心安神、理脾健胃、逐瘀化饮等为法。
(三)分证论治
1.阳衰躁扰证
主症:心难受,躁扰不宁,四肢厥冷。
兼次症:突然发病,神清,呼吸促迫,辗转反侧,额汗如珠,鼻端厥凉,呼吸冷,面色晦黯失泽,口唇爪甲青紫,恶心呕吐黄绿水。
脉象:多伏、细、结、代、涩、疾,甚则无脉
治法:回阳救逆,强心活络
方剂:参附汤
2.阳衰萎靡证
主症:精神萎靡,语声低弱,不欲动。
兼次症:突然发病,神清,二目无神,胸闷太息频作,欲吐不得,得吐稍快,胁下痞硬。晚期手足可突然变凉或躁扰不安。
脉象:多沉、伏、细、涩、结代或无脉
治法:回阳救逆,强心醒神
方剂:参附汤
加减:①频繁呕吐,躁扰厥逆的病人,常由此而进入阳衰阴竭的危候,除服主方外,一般应先针内关、大陵、足三里、中脘以温运脾阳,止呕降逆。同时速煎半夏25~50g、川椒20g、党参25g、蜂蜜100g,送服安神止吐散加糖水口服,以控制呕吐;②躁扰不安,辗转反侧,四肢厥逆的病人,除服主方外应同时使用坐药、熨剂以散阴邪,治虚痞;③若因饮食所致者,主方加焦三仙30g、厚朴10g以消食积;④若因感冒引起者,症见头痛,发热,恶寒,四肢发麻,脉来沉迟者,除服主方外,可加服“克山灵”;⑤若因气滞所致者,主方可加苏梗15g、枳壳10g以降气逆;⑥若头额自汗出者,主方加黄芪25g,以固表止汗;⑦若惊恐不安者,除服主方外,加服琥珀散;⑧经抢救脱险,症见四肢酸痛,手足烦热,气短腹痛,心悸怔忡者,此系脾失健运所致,可服小建中汤以健脾补中益气;若症见心悸不安,脉来结代者,此系心阴虚损所致,可用“滋阴复脉汤”以复脉养心。
主症:面色不泽,全身倦怠,不欲动。
兼次症:时头晕,恶心纳少,心悸,劳则气短。
脉象:多沉、弱、结、促、涩等。
治法:扶正养心,化瘀解毒
方剂:益气养心汤
加减:①卤味丸②参味汤③薤白甘草汤
主症:心悸气短,心区隐痛。活动后加重,胸痞善太息,
兼次症:面色晦黯,颧赤唇紫,两目神呆,头昏,颈露青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胁下痞硬,咳痰带血。
脉象:沉弱,细、迟、结、代、促等。
治法:养心扶阳,补虚理损。
方剂:养心扶理汤。
加减:①症见肾阳虚,命门火衰,寒水上泛,出现形寒肢冷,浮肿尿少者,加防己20g、椒目15g、茯苓25g以温肾逐水,或送服真武汤;②症见腹水甚者,可用甘遂5g为面放脐中,外用胶布盖上。③肺气失宣,咳嗽气喘加葶苈子10g杏仁15g。④症见肾阳虚冷,冲逆喘促,上盛下虚者,可兼服黑锡丹;⑤症见咳嗽,呕吐痰浊,胸背痛,气短,可服半夏薤白汤;⑥症见肝肿胁胀,兼有口唇发绀,颈脉显露,舌紫,属气虚血瘀者,重用当归、桂圆肉、熟地、人参以养血,少佐丹参、红花以逐瘀,莪术、鳖甲以攻坚。
(四)其它疗法
1、刮痧放血民间习用法,适用于急性发病,用铜钱沾酒,在肘窝背脊,胸部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刮之,宜局部皮肤充血为止。或在曲泽、尺泽穴处的肘静脉放血,止呕镇静。
2、拔罐疗法适用于克山病急性发病,有止呕镇静之效。一般宜拔中庭、鸠尾、中腕等穴,先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先刺一针,然后拔出血即可。
十.转归及预后
阳衰证多急性发作,经积极救治多能获救,而转为隐匿证,多不失去劳动能力。若失治误治,则可至阳衰阴竭,迅速死亡,或转成痨损证,预后差。
十一。预防调护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良水质,不吃腐烂发霉食物,注意饮食饥饱,防止偏食,增强营养,加强锻炼。更要注意寒温适宜,劳逸结合,精神愉快,并积极开展群防群治,早发现早治疗。对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以防寒、湿、疠气之邪再度侵袭。饮食要精心调配,避免过饱,并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