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9:00:37 来源:www.hrbmu.edu.cn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防治研究所的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4月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室。由我国著名的克山病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创建。1978年9月扩建为黑龙江省克山病研究所,同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1987年2月改为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克山病研究所,2002年6月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防治研究所。 研究所建立40多年来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肩负着病区人民的重托,迎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是一个集科研、防治、监测、医疗及教学于一身,研究方向明确,专业设置合理,设备配套完善,科研实力雄厚的专业防治研究所自建所。研究所现设疾病监测研究室,基础研究室,临床防治研究室(哈医大保健室),生活习惯病研究室及行政办公室等六室一办。有开展科研及医疗所需配套仪器、设备270台(件),价值人民币247万元。开办附属心血管专科门诊部一个。现在岗职工34人,其中院士1人,卫生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名,正高职4人,副高职10人,中级以下19人。我所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44人,博士后出站3人。 在急型克山病的高发年代,于维汉院士等老一代克山病专家有十几个春节在病区抢救现场度过。在各地医务人员的配合下,对全国15个病区省(区)的170个县(市)进行了现场调查,总数达60多万人,抢救医治6000多位重危病人。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首次阐述了克山病的时间、空间及人群的流行特点;提出了全国统一的分型标准、诊断、病情监测及病区划定标准;提出的亚冬眠、适当补液扩容、辅以强心药物治疗急型克山病,应用大剂量Vc,大幅度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建立家庭病床并予以生活指导,口服洋地黄及利尿药物使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现场强化大豆及其制品,取得明显的预防效果,为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提供科学依据。 1984-1986年主持云南楚雄综合考察,取得突破性进展;三维超声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于维汉院士关于中国菽文化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及关于克山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病的论述进一步开拓了病因学研究的新思路;在克山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复制及阻断机理研究,在生物病因中肠道病毒中柯萨奇B组病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所充分发挥中心研究所的职能作用,组织、指导、协调全国十六个省(区)开展克山病病情监测18年,为克山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大部分地区病情稳定,局部地区病情活跃。主办全国病情监测汇总会18次,主办全国监测培训班3次,主持召开中日心肌病研讨会5次,召开国内相关研讨会3次,与日本、英国、美国的一些大学进行科研协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4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历史的长卷却记录了它的伟绩丰功,记录了几代人的辛劳。如今急型克山病以得到有效控制,但全国各病区仍有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发生,因克山病病因未明,所以仍有暴发流行的可能。加入国家CDC,研究所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21世纪必将再创辉煌。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