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神经外科讨论版】眶内脑膜瘤可向颅内生长(眶源性),颅内脑膜瘤也可经视神经孔向眶内生长(颅源性)。本组共25例,占全部脑膜瘤的1.08%。
(1)发病率
颅源性多起源于蝶骨嵴或鞍旁脑膜瘤。眶源性脑膜瘤可来自视神经鞘膜,它是一类似软脑膜的组织,都从间质细胞分化而来摘自: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本组发生于颅源者占75%,发源于眶源者占25%。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2)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一般为良性病变,起病缓慢。脑膜瘤外面虽有包膜,但可无孔不入地占据整个眶窝,引起眼球后部受压和眼眶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肿瘤发展的晚期,可引起球结膜
水肿、视乳头水肿、继发
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
肿瘤侵犯眶上裂时,病人可出现
眶上裂综合征(superiororbitalfissuresyndrome),即为Ⅲ、Ⅳ、Ⅵ颅神经进行性麻痹,同时伴有患侧额部痛。肿瘤深入眶深处病人可出现眶尖综合征(orbitalapexsyndrome,rollet’ssyndrome)。
(3)诊断
1)眼眶像,眼眶内脑膜瘤可见视神经孔周围的骨质增生或破坏,视神经孔扩大或缩小。眼眶扩大,眶尖、眶顶和蝶骨嵴有骨质破坏或增生。
2)脑血管造影可见眼动脉增粗、纡曲、分支增多,部分病例可出现肿瘤的病理染色。颅源性眶内脑膜瘤颅内大脑前动脉弧形向后上方轻度移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向后推移。眶源性颅内血管正常。另外,脑血管造影还可以帮助与海绵窦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相鉴别。摘自: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3)超声波检查,对球后与眶壁之间肿瘤的检出率较高。因此对单眼突出的病人,确定眶内有无肿物,分辨肿瘤是否囊变,是一种简易且有效的方法。
4)CT和MRI可以诊断眶内或与颅内沟通的小的脑膜瘤,甚至可以看清视神经的走行。但还需增强扫描后方能显示清楚。
在加强的CT,视神经的增强不如眼外肌明显。但视神经周围的脑膜瘤明显增强,借此可与球后之脂肪相鉴别。在增强MRI图像上,T1像视神经和眼外肌与脑组织密度相同,与球后脂肪的高信号形成对比。眶内或颅眶沟通的脑膜瘤在未经加强的MRI显示的是与视神经的信号相等。经加强后,在MRI可以清楚地辨认出视神经与肿瘤的关系。
(4)手术摘自: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本病可采用经颅或经侧眶壁入路的方法切除肿瘤。经侧眶壁入路的方法适用于肿瘤较小,且单纯位于眶内或需同时作眶内容剜除者,这种人路较开颅术安全。
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认肿瘤是否与颅内沟通,或侵及视神经孔、眶上裂;如肿瘤较大,血运丰富,估计术中不能全切只能部分切除肿瘤,同时需做眶顶减压者,应开颅打开眶顶,切除肿瘤。
手术方法:
1)冠状切口经额开颅。颅骨钻孔尽量靠近前颅凹底,以减少对脑组织的过分牵拉。
2)经硬脑膜外暴露出眶顶,一般剥离可达蝶骨嵴。以骨凿切除骨眶顶,范围可扩大2.5cm直径。如神经孔变小,为使视神经得以减压,可向下方小心咬除视神经孔周围骨质。
3)切开眶顶膜,小心分离提上睑肌和上直肌,以橡皮片将其牵向侧方,暴露肿瘤。如肿瘤较大时可自骨窗处向外突出。分离肿瘤四周,然后瘤内分块切除,待其缩小体积后,再将瘤壁翻出。分离过程中对视神经和较大的血管要注意保护。
4)肿瘤切除后可缝合眶顶筋膜,然后依层关颅。
5)对有眼球突出的病人,术后可以缝合眼睑,防止
角膜溃疡。术中副鼻窦开放者,术后可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并注意术后有无
脑脊液鼻漏发生。
(5)预后
因颅眶部脑膜瘤彻底切除比较困难,因此容易复发。本组有20%为复发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后,因眶内已减压,术后视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眼球突出也会好转。此类肿瘤手术死亡率较低,本组近10年的19例病人无手术死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