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6:15:23 来源:www.nanning.gov.cn
◎多发生于春夏季节
◎是一种新发现的由蜱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病
◎早期特征主要为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中后期则出现心脏、神经系统及关节受损的表现
◎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有特效治疗药物
◎预防的关键是避免与蜱接触,防止被蜱叮咬
197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的一些儿童患了不明原因的“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耶鲁大学医学院斯蒂瑞博士对这一“怪病”进行调查,发现这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命名为莱姆病。自从发现莱姆病以来,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均有病例的报告。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莱姆病在我国分布也相当广泛,黑龙江、新疆、吉林、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相继发现莱姆病患者。发病季节一般为5~9月,林区、牧区、山野草地、水边等作业的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2003年9月,新疆伊犁的一名8岁女孩嘴唇上方被俗称为“草爬子”的昆虫(蜱)叮咬。很快,被叮部位出现红疹,四周肿胀,不久又出现面瘫,甚至面部肌肉失控。同年12月,女孩被送到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耳鼻喉科就诊,没有明显疗效。翌年2月,医院组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家会诊,结果确诊是莱姆病。经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女孩康复出院。
如何传染的
莱姆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莱姆病的病原是一种新的疏螺旋体,它是1982年由美国科学家伯多弗发现的。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广大森林地区存在蜱(俗称“草爬子”),蜱一般将卵产在阴暗潮湿的土缝、草根等处,未成熟的蜱多寄生于老鼠、鸟类等小型动物身上。成虫多侵袭牛、羊、马、犬、鹿及野兔等。蜱在春季开始活动,在林区作业或通行的人常可遭到栖息于树枝嫩叶或草丛上的蜱叮咬。伯氏疏螺旋体在蜱的肠中发育,蜱叮咬人时,可通过含螺旋体的肠内容物的反吐、唾液传播。另外,当蜱叮咬时,人搔抓造成蜱破碎时,也可因污染伤口而感染。
症状与危害
莱姆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三期:
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多见于大腿、腹股沟和腋窝等部位。局部可有灼热及瘙痒感。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颈强直、恶心、呕吐等。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
第二期:以心脏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发病后数周或数月,少数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间歇性剧烈头痛、颈强直、面神经麻痹,视神经和听神经也可受损,四肢远端麻木、疼痛,病变可反复发作。
第三期:以关节炎和精神症状为主。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
出现症状怎么办
若发现被昆虫叮咬后,尤其是在林区作业或旅游时出现皮疹即应迅速就医。人感染莱姆病初期一般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而且叮咬后出现的红斑并不十分疼痛,且会自然消失,很多病人常不去就医而错失及早治疗的机会,进而导致发展为中、晚期的心脏、神经系统及关节等病变。此外,由于莱姆病的表现非常复杂,有的病人会因环形红斑等到皮肤科就诊,有的因关节肌肉痛而看风湿科,有的则在心脏科或神经科就诊,以致造成误诊,耽误治疗,甚至会导致终身无法治愈。
如何自我防护
莱姆病并不可怕,只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莱姆病是可以预防的。防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防止蜱叮咬
在有蜱的区域活动,应穿好衣物遮盖臂、腿,戴防护帽或头巾,在裤和袖上喷洒驱避剂(如DEET等)以防蜱的附着。最好不要露宿,不在山区草地上躺卧。休息时选取没有草、叶的地点,以避免蜱的叮咬。
2.除去附着在身上的蜱
在林区作业或活动时,应经常仔细检查有无蜱叮咬,如发现有蜱叮咬,宜轻轻摇动使其自然脱落或用镊子轻轻向外拔起。如无镊子可用纸巾包手指或戴手套,而不可用裸手抓蜱。叮咬处应彻底清洗,如仍有蜱的残余未能除去,应就医。
3.灭蜱、灭鼠
自然疫源地居民住宅外10~20米范围内的杂草及灌木丛应予铲除或用化学除草剂灭除,使蜱失去栖息场所,开展扑鼠、灭鼠活动,降低蜱的宿主密度。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