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06:16:11 来源:jb.xtata.com
1990年1月至1999年10月,对进入我院诊疗确诊为类鼻疽病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技术的研究和革新,诊断率较满意,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人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杆菌引起全身感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较为少
1990年1月至1999年10月,对进入我院诊疗确诊为类鼻疽病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技术的研究和革新,诊断率较满意,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人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杆菌引起全身感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较为少见。1989年8月我院首次发现类鼻疽败血症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覆盖,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死亡率极高,致使医疗护理诊断较为困难。1990年1月至1999年10月,对进入我院诊疗确诊为类鼻疽病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技术的研究和革新,诊断率较满意,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于我院诊疗的以寒战发热为主诉而病因不明的7786例患者,经细菌学、血清学鉴定和部分具有胸部X线特征,临床确诊为类鼻疽病患者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1岁,平均44.5岁。
2.1特异指征筛选
对42例类鼻疽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检验项目、体温表现、用药效果、好发年龄等多项指征参照文献进行编码。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病、革兰氏阳性球菌病、非典型肺炎病(病毒、支原体)进行比较。
2.2数码计算
根据筛选出的特异指征优化组合,按顺序分7组,进行概率分析和数码计算。每组的第一项为1,第二项为2,第三项为4,把每组的阳性征数相加,从而得出各组序位数码,和由各组序码按顺序排列的序列数码,然后对照序列数码区别诊断疾病。
2.3患者病情转化指征记录及应用抗生素疗效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
3.142例类鼻疽病患者,死亡25例,占59.52%,治愈17例,占40.48%。
3.2从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筛选出其较为特异21项。
第一位数代表寒战发热,发生率42/42(100%)、发热>39℃,发生率42/42(100%)、弛张热发生率42/42(100%);
第二位数代表白细胞>10×109/L发生率20/42(47.6%)、分叶核白细胞>80%发生率20/42(47.6%)、ALT>30U发生率17/42(41%);第三位数代表血小板<100×109/L发生率21/42(50%)、血沉>25mm/h发生率30/34(89%)、血红蛋白<100g/L发生率21/42(50%);第四位数代表蛋白尿(+)发生率16/42(38%)、皮肤溃疡发生率16/42(38%),皮肤、粘膜、肠出(潜)血发生率16/42(38%);第五位数代表耐青霉素发生率42/42(100%),耐氨苄青霉素发生率42/42(100%),耐苯唑青霉素发生率42/42(100%);第六位数代表对四环素敏感发生率42/42(100%),氯霉素敏感发生率42/42(100%),复方新诺明敏感发生率35/42(83%);第七位数代表好发年龄,少年(<17)比例0/42(0%)、青壮年比例29/42(83%)、老年比例13/42(31%),此21项为特异指征。
3.3数码计算
把上述7个组组成的21项阳性征数,进行统计分析及数码计算,对类鼻疽病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病、阳性球菌病、病毒、支原体病,其识别率>0.9。详见表1。
3.4临床用药疗效观察
35株菌株的敏感药物,头孢三嗪29S、6R,头孢噻肟29S、6R,头孢甲羧肟29S、6R,磺胺甲基异恶唑12S、23R,复方新诺明29S、6R,萘啶酸23S、12R,氟呱酸23S、12R,吡呱酸12S、23R,依诺沙星17S、18R,氧氟沙星12S、23R;只有阿洛西林、呱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及其复合剂优立新,奥格门丁、头孢呱酮、四环素、强力霉素、氯霉素均敏感。治疗方法上,选用两种以上药物的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头孢噻甲羧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氟哌酸、复方新诺明、阿洛西林、哌拉西林联合足量交替注射,取得很好效果,治愈17例。住院≤3d死亡8例,≤15d死亡15例,≤20d死亡2例。其死亡率为59.5%。
3.5病情恶化主要护理诊断四大指征
(1)呼吸衰竭:呼吸≥25次/分24例。其中42~48次/分18例,52~80次/分4例;鼻翼扇动5例,口喷白沫2例,口唇青紫10例;血气分析结果:PaO2<7.31Kpa18例,最低达4.31Kpa5例,PaCO2≥8.29~10.47Kpa3例;死亡9例。
(2)心功能衰竭:呼吸困难24例,两肺湿性罗音21例,咳嗽2例,夜间阵发5例,处于Ⅱ、Ⅲ级状态23例,右心功能兼左心功能不全15例,肝脾肿大12例,胃纳差、恶心呕吐15例,胸、腹水5例,下肢水肿10例,蛋白尿11例,口唇、指尖、皮肤粘膜青紫4例,心律加快100~200次/min23例,死亡7例。
(3)感染性休克:休克前伴呼吸衰竭先兆和四肢厥冷、多汗、口唇和指端青紫、脉搏细弱、无力搏动、时断时续、血压<76/44mmHg5例,死亡5例。
(4)肾功能衰竭:尿量<400ml/d8例,尿素氮高达31.42~35.70ug/L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4例。
类鼻疽病是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地方性传染病,也是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传染病种之一,类鼻疽假单胞菌具有腐生性,有自身的流行规律、特征、传染途径和传染来源,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传染病。由于对人体多器官多组织损害,死亡率极高。该病与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加之有基础疾病诱发并与之相互干扰了本病的表现,临床上常未能及时诊断和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治疗,造成更高的误诊率和死亡率;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较为生疏。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护理水平,首先是如何提高医护人员识别和判断该病的能力。
类鼻疽病的临床表现初期主要有:①外伤感染+败血症;②消化道症状+败血症;③肺炎+败血症;④基础疾病+败血症的症状群。类鼻疽菌随血流进入各器官,尤其是在血流灌注量多而回流缓慢的部位,形成新的繁殖场所,引起该部位,脏器官如肝、脾、肾、下肢肿痛或功能损伤,损害的症候群。
类鼻疽病的治疗,在流行区内当外伤感染、皮肤溃疡、脓肿或基础疾病经精心治疗反而出现症状加重,使用抗革兰阳性菌药物和抗肠道革兰阴性菌药物治疗病情不好反而加重时,应及时考虑引发该病的可能性。类鼻疽病死亡率受三种因素影响(早诊、早治和基础疾病)尽早应用特异的、参考的如编码、临床检验等方法作出早期诊断和正确使用抗生素,是早期治愈类鼻疽病的必须条件。
研究把类鼻疽病特异的21项临床表现分7组进行编码,其最大特点是利用第1组、第3组数码,能与革兰阴性杆菌区别;类鼻疽假单胞菌具有溶血毒素,可使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和血沉升高,在这三项中只要有四项阳性,类鼻疽的可能性极大,若耐药性阳性,更具进一步增加诊断力度;与革兰氏阳性球菌则以第2组、第5组的数码加以区别;阳性球菌的热型为稽留热,血白细胞与分叶核细胞升高,对青霉素类药物只要有一种敏感即可区别;本数码在特异性诊断明确前应有正确的认识,是一个识别率较高的数码,该数码可操作性强,只要医护人员按分组表格填上阳性或阴性征,把阳性征数码相加即为该组数码和可查知该码相似率,因而极容易操作使用。
本组类鼻疽病护理在临床出现四大(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和感染性休克)危重指征,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我们对这四大危重指征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使责任护士、当班护士引起重视,及时逆转恶化的各种微小变化先兆,均提供了对策,把疾病恶化控制于未然之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