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0:51:27 来源:journal.shouxi.net
,首席医学网目前收录有300多种中文权威医学杂志,提供免费全文阅读,实现全文检索,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论文阅读、论文下载,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以及在线投稿
作者:张怀国作者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东临沂276003)
加入收藏夹【关键词】抗甲状腺药物;粒细胞;分析
抗甲状腺药物(ATD)在治疗甲亢过程中引起粒细胞减少临床并不少见,若不积极治疗或治疗无效,可呈进行性下降而致粒细胞缺乏,导致感染,危及生命。粒细胞缺乏症的程度与合并感染的危险性密切相关。病人在治疗中一旦发现粒细胞减少即应给以积极有效措施以预防不良后果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死亡率大大降低。我们对1994年1月至2006年3月40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减少症及缺乏症的治疗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33例患者确诊为甲亢,男4例,女36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6.6岁。服用ATD前血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发病,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1.96×109/L(2次细胞计数),10例患者伴发有发热、咽痛、咳嗽等。排除先天性或免疫性粒细胞缺乏症、最近的感染史、化疗、放射性接触及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史。
1.2方法患者分A、B两组。A组16例,粒细胞计数在1.0×109/L~2.0×109/L之内,在不停用抗甲状腺药物下,给予升白安和利血生治疗。B组24例,粒细胞计数在0.09×109/L~1.0×109/L之间,患者立即停用抗甲状腺药,并分为两组,B1组10例,粒细胞计数在0.5×109/L~1.0×109/L之间;B2组14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0.5×109/L。B组给予升白安和利血生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恢复刺激因子(rhGM-CSF)150μ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隔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2.1A组16例患者经4~12天升白细胞药物治疗,粒细胞计数均逐渐升至正常。
2.2B1、B2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1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2.60±1.83天,B2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8.20±3.82天。见表1。表1B1、B2组治疗前后比较B1组B2
Graves病(又名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是内分泌常见病,抗甲状腺药物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并不少见,若不积极治疗或治疗无效,可呈进行性下降而致粒细胞缺乏,导致感染,临床以咽痛、发热表现最多见。其发生可见于治疗的任何时间,一般在治疗后2~4周,粒细胞缺乏症多在用药后1~3个月[1]。其中的粒细胞缺乏症是临床少见病,其发生率为0.1%~0.5%,预后不良,文献报道死亡率达5%[2]。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药物对骨髓的毒性作用,选择性抑制骨髓粒细胞核酸代谢,使粒细胞成熟障碍,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二是与免疫介导机制有关,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患者白细胞自身蛋白质或附着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骨髓造血细胞破坏或成熟受阻,也可直接破坏成熟粒细胞。
Davide等[3]人认为中性粒细胞小于1.0×109/L,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如中性粒细胞大于1.0×109/L而小于1.5×109/L,可暂不停药,密切监测血常规。邹继红等[4]则把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底线定为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中性粒细胞不低于1.5×109/L时,用效果可靠的升高白细胞药物,在严密观察下继续药物治疗,经一段时间后可能回升。我们观察的16例中性粒细胞大于1.0×109/L患者,暂不停用抗甲状腺药物,联合升高白细胞药物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均较快上升至正常,从而支持了Davide等人的观点。
G-CSF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剂外周血中及促进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增殖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国内外众多资料表明G-CSF具有良好的升白细胞的作用。应用剂量目前尚不统一,国外多用到150~300μg。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暂时性骨髓抑制不一定要采用大剂量G-CSF,其常用剂量为150μg每日一次,7~15天为一疗程,待白细胞升至4.0×109/L时方可停药。陈兰英等人认为每日应用75μg的G-CSF即可获得十分满意的疗效,为降低费用,临床上可适当减少此类制剂的用量[5]。对于中性粒细胞少于0.1×109/L伴有严重临床症状的患者来说,单纯G-CSF治疗效果不佳[6],为此有人主张[7],对于这些严重患者在抗生素应用同时,G-CSF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更合适。
从我们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在0.5×109/L~1.0×109/L之间的患者,应用G-CSF治疗明显缩短粒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而中性粒细胞在0.5×109/L以下的患者其恢复时间则要更久。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粒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应及早给与G-CSF治疗,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费用及死亡率。
粒细胞缺乏症多在用药后1~3个月,在使用标准剂量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3个月内需积极复查血常规,以避免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出现。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此两类药有交叉免疫反应,且与剂量不成比例[8],粒细胞降低明显者应改为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另需注意解热镇痛药是药源性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首要原因[9],对于发热的粒细胞缺乏患者应慎用[10]。
【参考文献】[1]高绪文,李继莲.甲状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1.[2]VidalX,BallarinE,LaporteJR.PopulationbaseddruginducedagranuloCytosis[J].ArchInternMed,2005,165:869-874.[3]DavidS,CooperMD.AntithyroidDrugs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5,352:915-917.[4]邹继红,史兆荣.甲状腺机能亢进与白细胞减少[J].江苏医药,1999,25(3):207.[5]陈兰英,刘超,狄福松.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结合致粒细胞缺乏症11例报告[J].江西医药杂志,2000,26(3):219-220.[6]TajiriJ,NoguchiS,Antithyroiddrug-inducedagranulocytosis:howhas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changedtherapy[J].Thyroid,2005,15(3):292-7.[7]孙海燕,孙桂华,杨明功.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1,36(5):388-389.[8]高妍.Graves病诊治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193.[9]张国才,谭恩勋.51例药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的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5,26(12):630-631.[10]伍华.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16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3):76-77.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