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8:00:02 来源:gb.chinatimes.com
李宏信院长三十年的耳鼻喉专科经验,服务于宏仁诊所、中山医院、三峡宏恩医院、光华家医诊所,以专业、审慎、爱心服务病患,专治过敏性鼻炎、耳鸣。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李宏信医师(more...)
专长专攻鼻过敏、耳鸣、晕眩、重听(院所导览)
影音纪实(2)新书快讯(2)活动讯息(9)生活保健(6)眩晕症(1)在线广播(8)耳鸣(20)讲座摘要(2)医师简介(1)重听(3)黑眼圈(1)鼻病(53)耳鸣与压力、劳累有关长期熬夜上班族勿轻忽【中时健康黄曼莹/台北报导】2009.09.23
眩晕可以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边性眩晕两种,站不稳、走路会摇晃无法平衡,可能是中枢性眩晕;而比较剧烈摇晃的感觉应是周边性眩晕。内耳淋巴水肿引起的病变属于周边性眩晕,台北市中山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李宏信医师表示,内耳淋巴水肿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检查不出病因。一般来说,当内耳淋巴液分泌过多,或排出困难,则压力增加,会压迫并伤害管内的听神经细胞,即发生耳鸣、眩晕、重听及耳聋等病变。
内耳是由管状的蜗牛体及3个半规管所组成,内含有淋巴液且互为相通。外界声音音波振动蜗牛体内的淋巴液及神经毛细胞,再传入脑部而有听觉,若有病变则会耳鸣及重听;「三半规管」是由3个互为垂直的半圆圈管所组成,其内有淋巴液,当头部转动时,则管内的淋巴液振动与管壁的神经发生冲撞、激荡,而有不同方向及转动速度的感觉,是人类主司平衡的器官,当出现病变时,就会眩晕。
李宏信医师表示,虽然目前还不了解内耳淋巴水肿的病因,但与过劳、紧张、焦虑、失眠等自律神经失调有关,因会影响到微细血管循环障碍,但内耳水肿的压力无法像眼压可以测量,必须切片才能得知,因此当医师说是梅尼尔氏症及内耳淋巴水肿时,常是由相关症状推论而来。所以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不要过度操劳、不要熬夜、生活规律、饮食正常、多运动等。偶尔轻松一下,适时排解生活及工作上的压力也很重要,建议可安排国、内外旅游,修身养性,抒发情绪忘记一些烦恼,很快就会好。
内耳水肿引发的眩晕症,有时是天旋地转,令人非常难过,部分患者在治疗几天后会自然痊愈,好像没有事情一样,不过首次发作后,有可能会随时发作,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样,常反反复覆,无法预估发作时间,因此当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很恐慌、盗汗等情形,而经常处于生活恐惧之中。李宏信医师表示其实可透过服药控制,但因需长期治疗服药控制,患者往往无法持续,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建议应持续治疗服药,对病情的控制会有所帮助,减少眩晕发作。
在内耳淋巴水肿出现初期,会有耳朵闷塞、胀痛、耳鸣、听不太清楚的感觉,若未能及时治疗会发生眩晕症,严重时会天旋地转,在重覆发作之后,听力则会愈来愈差。在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头部转动太快,治疗则以镇静、止晕、止吐、利尿剂为主,利尿剂及低盐饮食是为减少体内水分来达到内耳淋巴减压的目的。
通常耳鸣的音量从小声越变越大声,轻微者勉强可以适应接受,但长期下来,耳鸣声音会变尖叫声或极大声,令人非常难过,且也会影响听力,再加上因耳鸣诊断不易,治疗过程更加棘手,许多患者无及时治疗,而失去治疗先机。李宏信医师表示,部分初期病患仅需在生活上做些调适,甚至可不必服药,就可以自然消失。至于发作较久的慢性病患,也只要耐心长期服药半年至一年左右,绝大部分的患者皆可减轻其症状,从小声到渐渐消失。
治疗耳鸣的药物种类,第一类为促进血管通畅,俗话称打通血路,第二类为神经活化营养剂,让神经细胞复活再生,以及抑制血管过度收缩等药物。其实,每一类都有相当多种的药物可以使用,若多种药物配合使用则有加成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患者要听从医师的建议长期服药,若只因短期没看见效果就放弃治疗,就非常可惜,能早期发现耐心接受治疗,效果则指日可待。
治疗手术是以内耳淋巴囊切开减压术为主及前庭神经切除术等,但手术对眩晕症有效,对耳鸣无效;家医科医师李政道提醒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在饮食控制方面,尽量采低盐低钠,少吃含有胆固醇及脂肪过高的食物,睡眠要充足、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耳鸣必须耐心服药,才能逐渐减轻不适,一般是以血管畅通、神经活化为主,使用维他命B群、锌、硒及抗氧化剂等,可以加速痊愈,并预防复发。
中时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6&id=7998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