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防制知识发表时间:2008-7-8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广泛累及各脏器,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于腮腺、性腺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睾丸炎、
卵巢炎、
心肌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显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在四月份的丙类十种传染病中居首,其余月份也仅次第二。
一、病原学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属于RNA型副粘液病毒科。含有两种抗原成分,即病毒颗粒抗原(Vi抗原)和可溶性抗原(S抗原)。腮腺炎病毒由单链脱氧核糖核酸构成。腮腺炎病毒可以从腮腺炎病人的唾液、脑脊液、尿、血、乳及感染的组织中获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较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腮腺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甚弱,加热、高温、紫外线、酒精、氯仿、福尔马林等的作用下可使腮腺炎病毒很快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人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隐性感染者(约占30%-50%)和早期的病人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一般14-25天,平均18天。
(二)传播途径:以唾液飞沫吸入为主要途径。亦可通过接触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唾液污染的衣物、食品、玩具等传染。密切接触是感染本病的重要条件。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巩固而持久性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发病情况: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后,较多病例起病急,出现发热、畏寒、呕吐、食欲不振等周身不适症状;临床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可波及单侧或双侧;也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并可出现脑炎、脑膜炎、心肌炎、
甲状腺炎、
肾炎和
糖尿病等并发症。往往成人症状重于儿童。同时也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
2.地区和季节分布:全世界广泛流行;全年可有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呈流行或散发。
3.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5-9岁发病最高。
4.传染性: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性与流感和风疹相似,但比麻疹和水痘弱,传染期自潜伏期末至腺肿消退为止均有传染性。
三、诊断
(一)疑似病例:发热、畏寒、疲倦、食欲不振,1-2天后单侧或双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者。
(二)确诊病例:
1.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与压痛,吃酸性食物时更为明显;腮腺管口可见红肿,WBC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增加。
2.在8-30天内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唾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恢复期抗体阳转。
(三)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参考2。
(四)实验室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或5。
四、预防措施:
(一)隔离病人:一般留家隔离,必要时住院隔离。隔离应持续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二)综合性措施;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预防其合并症的发生。
五、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毒株来源于卫生部批准的上海S79减毒株。
(一)规格
本品为乳酪色疏松体,溶解后为澄清的桔红色液体,0.5ml/支。
(二)接种对象
1岁以上的腮腺炎易感者。
(三)用法用量
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
(四)保存与运输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
(五)疫苗保护效果。广州市疾控中心进行腮腺炎1:1配对病例-对照调查,大部分品牌腮腺炎疫苗保护效果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