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时间 : 2009-12-02 08:10:10 来源:www.hyey.com

[摘要]

颅内动脉瘤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6-7-19字体:【大中小】【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据统计颅内动脉瘤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半数以上。

1.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状。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此处与动脉中层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2.后天因素,与动脉硬化有关,称为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占10%~18%。

3.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脉瘤,占0.5%~2.0%。

4.外伤性动脉瘤,又称假性动脉瘤,占0.5%左右。

【诊断要点】

凡疑为颅内动脉瘤时,原则上应尽快诊断。

1.未破裂的动脉瘤除巨大动脉瘤因占位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受压症状体征外,一般没有症状体征。

2.病史破裂出血往往是动脉瘤的首发症状,且是突然起病,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并应了解意识障碍及其程度,有无上眼睑下垂、复视、眼球偏斜,有无一侧肢体无力。并可因并发急性脑积水出现颅内压增高。4d后因继发脑血管痉挛而使病情加重。或再出血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3.神经系统检查有无脑膜刺激征,查视力、视野和眼底,有无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与一侧前额部感觉减退,有无偏瘫、失语和精神症状,有无颅内压增高和小脑幕切迹疝体征。

应根据病史体检,对颅内动脉瘤按Hunt和Kosnik进行病情分级:

0级:未破裂的动脉瘤。

Ⅰ级:微量出血,无症状或有轻度头痛和颈项强直。

Ⅱ级:有少量出血,清醒,头痛较重,脑膜刺激征明显,可有Ⅲ、Ⅳ、Ⅵ颅神经受累症状。

Ⅲ级:中等量出血,嗜睡或朦胧,颈项强直,有神经系统障碍和颅内压增高表现。

Ⅳ级:中等量或较大量出血,有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半昏迷和颅内压增高表现。

Ⅴ级:严重出血,昏迷,对刺激无反应,有一侧或两侧瞳孔散大、去脑强直和病理呼吸等濒危状态。

4.腰椎穿刺如病情允许应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可见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

5.CT或MRI(MRA)检查在CT片上可见蛛网膜下腔、脑池或脑室内出血,并据此可进一步帮助判定动脉瘤部位,如前交通动脉瘤,鞍上池积血较多;后交通动脉瘤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动脉瘤则侧裂池积血较多,有的伴有血肿。巨大动脉瘤,可见占位病变,增强扫描可见动脉瘤壁环形强化,中心有混杂密度影或呈边界光滑的均匀一致增强。MRI或MRA,T1加权像可见低信号的流空征象,巨大动脉瘤可见边缘光滑的高信号或环影高信号中间有混杂信号。

6.脑血管造影

(1)造影时机:未破裂或病情属Ⅰ~Ⅱ级,在出血后应尽早造影,以便尽早诊断、尽快治疗。Ⅲ~Ⅳ级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再造影。对伴发颅内较大血肿、情况紧急者,可紧急造影。

(2)造影方法:目前提倡行选择性全脑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除常规照正侧位像外,如为后交通动脉瘤,加照斜位像;如为前交通动脉瘤加照汤氏位像;有些情况下还需加照反汤氏位,甚或汤氏、反汤氏位加斜位像或颅底位像。

(3)多发动脉瘤占15%~20%,其中破裂动脉瘤的征像是:①动脉瘤较大、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或哑铃状;②载瘤或主干动脉有血管痉挛;③出血动脉瘤的局部由于出血和水肿而有脑血管移位。

7.鉴别诊断应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底血管异网症、颅脑损伤和颅内肿瘤等鉴别。

8.脑血管痉挛的诊断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约30%~50%。发生率与出血后的临床病情呈正相关。常发生于邻近载瘤动脉主干上。大多在出血4d后发生,持续10~15d消退。

(1)分型:1977年Saito等将Pool和Pott对脑血管痉挛的分类加以改良后分为3型:①I型:广泛而弥漫的脑血管变细,范围涉及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近段,血管呈线状纤细;②Ⅱ型:广泛性或多支脑动脉的细狭,呈节段性狭窄;③Ⅲ型:动脉细狭只限于动脉瘤的邻近动脉分支。

(2)分级:1984年Auer将脑动脉痉挛分为3级:①Ⅰ级:局部血管痉挛范围不到50%;②Ⅱ级:局部血管痉挛范围超过50%;③Ⅲ级:弥漫而广泛的血管痉挛。

(3)临床表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引起脑缺血,从而使整个脑功能发生紊乱,在出血4d后患者病情加重,昏迷加深,瘫痪及颅内压增高等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应考虑为脑血管痉挛所致。除上述症状外,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痉挛并确定其范围。TCD(经颅多普勒检查)可见脑血管阻力增高,脑血流量减少,CT与MRI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也有帮助。

9.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诊断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有18%~30%发生再出血。死亡率为20%~50%。为防止再出血,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尽早行动脉瘤的确定性手术治疗;对病情较重者,需对动脉瘤加以保护,抗纤溶治疗是目前认为较有效的方法。在首次出血后2周左右,患者病情好转后又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昏迷、脑膜刺激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又有新鲜血或CT、MRI检查脑池、脑室、蛛网膜下腔又有新鲜出血等均是再出血的诊断依据。

10.并发颅内压增高与急性脑积水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不是占位性病变,一般不会引起颅内压增高,有下列情况时亦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1)巨大动脉瘤,且其部位足以导致脑脊液通路阻塞。

(2)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巨大血肿。

(3)反复多次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形成广泛的蛛网膜粘连而导致交通性脑积水时。

(4)由于严重脑血管痉挛而导致脑缺血性水肿时。

当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进一步查明上述情况。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如出血破入脑室或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时可引起急性脑积水,患者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也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行急诊脑CT或MRI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当今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与麻醉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残废率,对颅内动脉瘤都主张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由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出现,导管、栓塞材料与插管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有条件的单位,对颅内动脉瘤也主张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除上述两方面外,对颅内动脉瘤的非手术疗法也不可忽视,尤其对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地使用三降(降血压、降颅压、降温)、二抗(抗纤溶与抗脑血管痉挛)及一引流(脑室外引流)等措施。

(1)手术治疗的目的:其目的有二:①防止或减少动脉瘤出血的机会;②保证正常的脑血液循环,尽可能不发生脑缺血性神经功能保碍。

(2)手术方式:分直接手术与间接手术两类:①直接手术系指开颅暴露

字体:【大中小】【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文章

更多>>

颅内动脉瘤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沉及尿常规 :一般无特异性变化,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白细胞常超过10×109/L,血沉也常轻度到中度增快,其增快程度与白细胞增多的程度相一致,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严重者可出现...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