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第三脑室颅咽管瘤(良性)切除手术后
从耳右侧引了管子但是脑中积水却排不出
照相之后发现管子并未发生堵塞
但是医生也不知道为什么积液无法排除
人时而清醒时而
昏迷医生说从右耳再下根管子
家里人觉得左边的管子无堵塞也排不出积液
右边再加个管子积液能排出吗?
请教各位专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谢谢!! 
北京在线的建议: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赵亚群主任有个网站你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
颅咽管瘤亦称垂体管瘤,是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儿童发病率]发病高峰为15岁或13岁,女性稍多于男性。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根据其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鞍内、鞍上、鞍内鞍上和脑室内肿瘤。
颅咽管瘤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清楚,但其大小、形状、生长范围有很大差别。最大者如鹅卵样,最小者如花生米大。形状多样,有球形、不规则形及结节形。多数呈囊性,实质性者不见。其囊壁的厚薄区别很大,有的菲薄如窗纸,透过薄壁即可见囊内液体的颜色,多呈黄褐色。有的囊壁较厚呈灰白色并有多数钙化点,这是颅咽管瘤特征的表现。囊壁一般较游离,不与周围组织粘连。假如系实质性瘤或有部分实质性者,有时常与颅底的重要结构发生粘连,造成压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压迫垂体柄、丘脑下部、海绵窦、视交叉及颈内动脉等。
颅咽管瘤以垂体结节部发生为最多,第三脑室前部及鞍内也可发生,蝶窦内发生者最少。位于鞍上之肿瘤多向第三脑室生长,鞍内者可向鞍上发展。在垂体前后叶之间由被覆上皮间隙发展形成的小囊肿,有人也将其归并于颅咽管瘤的范围。视交叉的受压多由于鞍上肿瘤或鞍内肿瘤向鞍上发展所造成,鞍上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并可通过室间孔而进入侧脑室。向额叶底部及颞叶底部发展的肿瘤也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向后生长压迫中脑及脑桥。一般情况下实质性肿瘤与周围组织多发生紧密的粘连,其质地硬,多钙化,有的可发生恶变并发生转移。
在显微镜下可见肿瘤囊壁的内侧由复层鳞状上皮样瘤细胞组成,可呈团块状分布,中心有星芒状细胞。外周由纤维组织包绕,在纤维组织内可见角化物质及伊红梁的退变组织,在壁内可见有钙化,甚至骨化,呈不规则形。同时囊内液也可见有吞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以及异物巨细胞。肿瘤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生长快慢、发展方向及病人年龄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常见的可出现:视力视野改变、颅内压增高、内分泌功能障碍和意识变化等。
1.视力视野改变以视力视野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并不少见,约占颅咽管瘤的18%左右。出现视力视野的改变是由于鞍内或鞍上肿瘤向上发展,直接压迫视觉纤维所造成。特别是视交叉部位的受压更为多见,造成原发性
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完全失明。由于肿瘤对视觉通路压迫部位的不同,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视野缺损,这种视野缺损多为不规则性,呈单眼性或双眼性。如一眼正常或失明,另一眼表现为颞侧偏盲、双颞侧偏盲、同向偏盲、双眼视野向心性缩小、或颞上象限的偏盲等。在小儿有时由于其不能叙述视野情况或检查时不合作,常难以测定其视野改变之情况。
2.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在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可为首发症状,也即病人的就诊原因。其发生原因多为肿瘤体积较大,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所致。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
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
水肿、
复视和颈痛等。在儿童和青年发病者可有颅缝裂开,头颅增大,叩之呈“破壶”音。几乎所有病人都有头痛,大部分为首发症状,多伴有呕吐。其原因为肿瘤较大,或长入第三脑室阻塞了室间孔使侧脑室发生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上一篇:视力恢复希望有多少?采取什么方式治疗!-颅咽管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