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麦粒肿

麦粒肿怎么治

时间 : 2009-12-02 23:04:19 来源:www.qywy.net

[摘要]

麦粒肿中医治疗 麦粒肿怎么治麦粒肿是生于眼睑边缘的局限性小结,形如麦粒,眼睑肿胀,按之疼痛剧烈,3―4天后睑缘毛根或眼睑内出现黄白色脓点,脓成溃破,排脓始愈。现代医药认为,麦粒肿是睑腺组织受细菌感染..

麦粒肿中医治疗

麦粒肿怎么治麦粒肿是生于眼睑边缘的局限性小结,形如麦粒,眼睑肿胀,按之疼痛剧烈,3―4天后睑缘毛根或眼睑内出现黄白色脓点,脓成溃破,排脓始愈。现代医药认为,麦粒肿是睑腺组织受细菌感染行成睑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外感风热型麦粒肿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取穴:攒竹,鱼腰,太阳,丝竹空,行间。恶寒发热加外关;头痛加风池。方法:眼区各穴毫针刺或点刺出血,每日1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脾胃热型麦粒肿兼见口臭,口干,心烦,苔黄腻,脉数。取穴:承泣,四白,  瞳子s,合谷,三阴交。方法:同外感风热型。

  也可同时加刺阿是穴。方法:在红肿处酒精消毒后,用0.5―1.0寸毫针,斜向刺进红肿处2―5毫米(视肿物大小,大者深刺,小者浅刺),不捻转,留针刺10―15分钟。

  耳穴疗法取穴:眼,肝,耳尖,神门,肾,皮质下,心。方法:耳尖放血,余穴贴压王不留籽。贴压时耳部常规消毒,按摩耳部发红为好,贴压完毕按压2―3次。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遍,每遍按压15―20次,小儿由家长帮助按压。3天后复查,如麦粒未消,再做第二次治疗。

  梅花针疗法取穴:麦粒肿在上眼睑,叩打上睑与眉毛间;在下睑者,叩打下睑与承泣,球后之间。用梅花针叩击以局部出现灼热感或红晕为度。每日3次,3―5次一疗程。

  点刺疗法取穴:在第1―2胸椎至腋后线上找阳性反应点。婴幼儿如无反应点时,取第3―5胸椎刺突外两横指处。方法:用圆利针点刺,小儿用28号毫针即可,使出血2―3滴。

  针灸治疗本病,对早期未化脓者疗效最好,可促其吸收,消肿,并有止痛作用。对已化脓者可促其排脓。注意脓成未溃者严禁挤压,用无菌热毛巾拧干后,敷患处15―20分钟,每日2次。禁服辛辣有刺激性食物。

麦粒肿怎么治

方剂1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连翘、赤芍、夏枯草各10克,黄连6克,生苡仁2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麦粒肿早期

方剂2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白菊花20克,大黄10克,枯矾2克制用法:取上药一半剂量水煎顿服。取另一半剂量研末,用蛋清调成膏状,外敷患处,每日3次。适应症:麦粒肿早期

方剂3生芪12克,当归10克,金银花15克,川芎、白芷、陈皮、皂角刺、山甲各6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麦粒肿化脓期

方剂4黄连3克制用法:泡入人乳内,2小时后即可用消毒棉签蘸药液涂红肿处,每日6-8次,两天即可消散。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5芙蓉花、薄荷叶各5克制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3次。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6鲜生地50克制用法:捣烂取汁,与醋同量调匀。外敷患处。适应症:麦粒肿

麦粒肿怎么治疗

麦粒肿的治疗一、、局部热敷,以促进化脓,轻的炎症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失。局部可点眼药,小儿入睡后可涂眼膏。

麦粒肿的治疗二、切开排脓,不要等到自行破溃,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并可缩短疗程。

麦粒肿的治疗三、当脓头出现时切忌用手挤压,因为眼睑血管丰富,眼的静脉与眼眶内静脉相通,又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而眼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挤压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合并症,从而危及生命。

麦粒肿的治疗四、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以免将细菌带入眼内,引起感染。

标题:麦粒肿怎么治

0顶一下【大中小】【打印】【繁体】【投稿】【收藏】【推荐】【举报】【关闭】【返回顶部】[上一篇]麦粒肿偏方[下一篇]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麦粒肿怎么治 ”相似的文章

更多>>

麦粒肿疾病

麦粒肿检查的重点:注意眼睑的改变,眼睑皮肤面局部红、肿、热,可触及硬结及压痛。严重者球结膜面充血,并有脓点,发热,伴有颌下或耳前淋巴结肿大。可触及耳前肿大淋巴结,压痛。如麦粒肿患者有全身反应,应检查外...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