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7:05:15 来源:www.studa.net
慢性胆囊炎从脾论治,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主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热利胆,运脾化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常用药:龙胆草9g,柴胡9g,黄芩9g,栀子9g,车前子15g,茵陈30g,苍术、白术各12g,茯苓15g,木香9g,半夏9g,竹茹9g,甘草6g。随证加减: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痛剧烈,连及肩背或身目俱黄者加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郁金15g,白芍30g利胆排石,缓急止痛;若发热恶寒、目黄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兼泻阳明余热,合用茵陈蒿汤以清热利湿退黄;若热盛便秘,腹部胀满者,加大黄9g,芒硝9g泻热利胆通便。
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其发病率高,诊断容易,但治疗上较为棘手。后人往往受“肠泻胆亦泻”、“六腑以通为用”理论的影响,以及受“炎症”观念的束缚,在治疗上多以疏肝清热、通腑泻下为主,常导致误诊、误治,致使胆囊炎伴脾虚者逐渐增多。因肝胆脾胃同居中焦,肝胆属木,脾胃属土,在五行中木土属相克关系。生理上,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病理上,肝木易郁,脾土易虚。如肝失条达,胆失疏泄,则脾土不得其助而运化失健可出现胁肋胀满、腹胀纳少、大便异常等症状,称之“木不疏土”。若湿邪困脾,脾气壅滞,导致木郁难伸,出现脘胀纳少、便溏困倦、胁肋胀痛等症,称之“土壅木郁”;若肝气横逆,犯胃克脾,而见胁肋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则为“木旺克土”。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而肝木之所以郁……土虚不能升木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
由此可见,肝胆脾胃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需木土同治。在胆囊炎的发病过程中,病因虽多,而胆汁排泄不畅是最重要的因素。《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行气亦流。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用利胆之法增加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提高胆囊排泄率,是治疗胆囊炎的关键所在。中医学认为,胆汁来源于肝,是“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肝气条达,胆汁才能正常分泌与排泄,助脾胃以化物。肝郁脾虚患者胆囊的横径小、张力低,是胆汁充盈不足的表现,因而呈细长型。胆汁少则助脾胃以化物的能力降低,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因而出现脾虚的症候。又由于脾主肌肉,脾虚则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使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力减弱,导致胆囊收缩率降低,胆汁排泄不畅,较多的陈胆汁存留在胆囊之中,以至胆盐沉积。加之免疫力低下,极易导致细菌生长,此既是胆囊炎发病的重要病因,又是病后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现代研究证实,健脾之品如党参、茯苓、白术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胞的吞噬能力,增强T细胞功能,兴奋中枢系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对胆囊有收缩作用,可促进胆汁排泄,恢复胆囊功能。疏肝利胆之品如柴胡、木香、枳实、郁金、茵陈、金钱草等具有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的作用。
总之,慢性胆囊炎使用疏肝利胆之品,能促进胆汁分泌,改变胆汁成分,促使胆囊收缩和Oddi扩约肌开放,起到利胆作用,既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和炎症消退,也有利于病变局部的修复。健脾之品则能提高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缩短病程并预防发作。因此,利胆配以健脾、运脾之法是通过消除病因、控制症状、预防传变、调整机体反应状态,进而达到治疗局部、改善整体的一种综合疗法。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