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慢性肥厚性鼻炎

孔嗣伯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经验

时间 : 2009-12-02 21:21:26 来源:qkzz.net

[摘要]

孔嗣伯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经验推荐到首页 □ 《疑难病杂志》2008年第11期1/3页123作者单位: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

【关键词】清宣疏化法;鼻炎,肥厚性,慢性

孔嗣伯,主任医师,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子,1948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5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擅长应用中医大方脉治疗疑难杂病、五官科疾病。中医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于“鼻窒”范畴。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所云:“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属鼻炎特点。《太平圣惠方》有“鼻塞不闻香臭”、“鼻塞不通,常有涕”的记载。孔老在临床中治疗大量耳鼻喉疾病患者,提出“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本文就孔嗣伯主任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作以下总结。

1清宣疏化的立论原则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性反应,是因外感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且病因不明的一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采用冷冻、电灼或部分切除的治疗方法,疗效不满意,局部滴入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可缓解症状,一段时间后症状又会反复。孔老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因风邪袭表,郁而化热,素体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热互结,蒸腾于上,风湿热胶结,瘀阻于肺,肺窍闭塞;根据风热湿瘀的病因病机特点运用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清”是清热解毒,“宣”是宣肺开窍,“疏”是疏风解表,“化”是化湿祛瘀,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1.1因机合参鼻为清空之窍,内连脏腑,外通天气,外感六淫邪气,侵袭肺窍,导致肺气不宣,出现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症状,病情迁延不愈,日久鼻涕黏稠,嗅觉减退,头晕头痛,同时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孔老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应从整体学说入手,其发病与环境、气候及患者的体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强调病同而人异,因同而质殊,体有强弱,质有阴阳,人之疾病千变万化,由表入里,由里达表,寒热错杂,虚实变化。认为鼻部症状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肝气郁结,肺脾亏虚,湿热内蕴是导致发病的根本。肺开窍于鼻,外感风寒,郁久传里化热,肺火熏蒸焚灼于上,导致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浊涕,呼吸不畅;肝主疏泄,脾为运化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肝气横逆,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湿邪停聚,导致黏浊湿瘀鼻窍,因而肝郁、肺脾亏虚是导致本病的病理基础,风邪外袭是形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所以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标本兼固,因机合参。

1.2标本兼顾孔老认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审因求证,因证用药,局部治疗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其治疗方法清解与宣开并重,化湿与祛瘀从之,“清解”是清解肺经之郁热;“宣开”是宣发肺气,开启肺窍;“疏风”是疏风散寒解表而治标;“化湿”是舒肝行气,健脾肃肺,运化水湿;“祛瘀”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本;使寒散热清,湿除瘀化,气道通畅,呼吸正常。另外孔老认为本病症在五官,病在脏腑,强调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治症与治病相结合,西医西药改善局部症状,中医中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内外兼顾,标本兼治,标治肺卫,本治肝脾,风热犯肺,肺失宣发,应用疏风解表,宣开肺气以治标;肝郁化热,脾虚水停,选用舒肝清热,运脾利湿以治本;风寒重者,用以辛温解表之品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利湿之药以防辛温耗散而生热;风热重者,用以辛凉解表之药,辅以芳香化湿,开宣肺气,通利水道,热清湿化,药到病除。

1.3症候细辨孔老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发生,一个主要的病因是风热袭肺,肺窍郁闭,湿热蕴结,由于肺瘀肝旺脾衰,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水湿停滞,湿滞而热生,湿热蒸腾,上淫于肺,肺失宣肃,鼻窍不通,患者除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并伴有头重胀闷,四肢困重,提出在“肝”、“脾”和“肺”生理和病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肝热”、“脾湿"和“肺郁”是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的3大主要因素。孔老认为:脾属土而主肉,藏意而恶湿,寄中央,养四旁,是“万病丛生之源”,肝属木主疏泄,易怒而恶风,风主动易生火,是火热形成之根,肺属金主呼吸,喜润而恶燥,湿热燥淫闭塞肺络,失于宣发,呼吸不利,是发生慢性鼻炎之本。从而形成了“脾虚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肺气郁闭,呼吸不利是慢性鼻炎的症候表现”的理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从而确立了“清宣疏化”之法。

1/3页123评论(0篇)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孔嗣伯清宣疏化法...”相似的文章

更多>>

慢性肥厚性鼻炎疾病

①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 ②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