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骨髓炎研究及治疗发表:(2006-07-0308:54);最后修改:2006-07-2001:07;栏目:[疑难杂症]
作者:;【阅读:1873】【留言】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是因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所致。急性炎症消退后,如有、死骨、窦道或死腔形成,即为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学“附骨疽”的范围。由于发病部位和临床特点不同,而命名各异:生于腕关节处,兑骨里侧则称“兑疽”;生于裸“裸疽”;生于大腿内侧者称“咬骨疽”;生于足趾或手指,溃后露出朽骨者称“脱疽”,或形成瘘管,脓水淋漓,迁延不愈者称“附骨流毒”。病名虽异,其症治之理则一。《外台秘要》中描述曰:“凡附骨疽者,......丈夫急者,先觉痛,不得动摇,按之应骨痛,经日边觉皮内渐急,洪肿如肥壮是也.小儿才近便大啼呼,即是有肢节痛后也.大人缓之,先觉肥,烘烘然,经日便觉痹痛不随。......凡骨疽者久苍不差,差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该文字详细地描述了骨髓的一般病程.急性期肿疼痛,屈伸不利,久不愈则转成慢性,患处形成一个或几个窦道,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如果窦道通畅,多无剧痛或全身症状;如果窦道阻塞,排脓不畅,则局部肿胀疼痛加剧,并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窦道口周围常有
湿疹及色素沉着,患肢多有
肌肉萎缩和畸形。现代临床统计表明,本病好发于儿童,10岁以内则约占80%,多发于下肢长骨,尤以胫骨为最多,其次为股骨、肋骨和桡骨。
病因病机
外伤性骨髓炎:本病多发于疔疮、疥
痈治疗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使患儿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致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抵抗力大为降低,余毒湿热内盛,深留于筋骨;或患中耳炎、扁桃体炎后留存在皮肤粘膜或其他部位的邪毒,乘机繁殖,经血循环侵入骨骼,使经脉被阻,气血失和,血凝毒聚为患;或因体虚不固,露卧风冷,或浴后乘凉,以致风寒湿热乘虚侵袭,阻于筋骨,化热酿脓,腐筋败骨;或因跌扑损伤,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损伤,复感邪毒,在人体受伤后,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同时淤血化热,邪热蕴蒸,凝滞筋骨而成本病。正如古人所述:“夫附骨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人之气血壮实,虽遇寒冷,而邪不入骨,皆由体虚之人,夏秋露卧,寒湿内袭;或房浴之后,盖覆单薄,寒气乘虚入里随成斯疾。”(《外科正宗》)及“伤寒汗后,余邪成
流注,流注之坏证成附骨疽。”(《疡科准绳》)
综观其病因病机,可见本病以肾经亏虚为本,是以《外科理例》曰:“肾主骨,骨虚则骨冷而为患,所谓骨疽皆起于肾,……肾实则骨有生气,而疽不附骨矣。”故急性期以邪毒内侵、跌扑损伤或风寒湿邪为标,而病之后期转为慢性时,则肾虚亏损,正气不固为发病之关键。
辨证施治:
1、有急性炎症反复发作的病史。
2、患肢较对侧粗大,可扪及轮廓不规则的病骨。
3、患肢有长期不愈的窦道,或小死骨自窦道排出史。
4、X线摄片可见长管骨增粗,密度不均匀,周围有新生的包壳,其中有死骨及死腔。
治疗:
中药内服、外用。
临床观察:
手术治疗骨髓炎会造成少年儿童发育障碍,给患者带来后遗症;造成残疾。中药治疗骨髓炎解决了这一难题。治疗43例;痊愈41例;停药2例;疗程60天――385天。真情互动,网上咨询!疑难杂症简介
擎天一柱天不塌,敬体一柱人不倒相关文章本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