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22:12:52 来源:www.studa.net
浅谈阳和汤加天仙子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运用,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阳和汤天仙子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中医称之为附骨疽,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骨疽”的记载,《黄帝内经》对此病有较详细的描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组织慢性炎症,其特征为“无头、附骨、成脓”(《小品方》),临床上以全身症状较轻,局部骨质破坏、死骨、窦道、流脓,同时伴骨质硬化及包壳形成为特点。由于慢性骨髓炎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为骨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1病因病机
1.1正虚邪犯,虚实夹杂《诸病源候论・附骨疽肿候》曰:“附骨疽,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疽……”;“此病之发,盛暑,贼风入于骨节,与热相搏,复遇冷湿,或房劳太过,两足下水,或久卧湿地,身体虚弱而受寒邪,然风热伏结,壅遏附骨而成”(《疮疡经验全书・附骨痈疽论》)。《灵枢・刺节真邪论》言:“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外科正宗》中指出:“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邪不入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中医认为,因机体损伤筋骨,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当,或房事劳伤,或失治误治而“正气不足”,再感受外邪,余毒流注,邪毒残留,窜泛筋骨,以致气血壅滞,经络闭阻不通,郁而蚀骨;或是内热炽盛,火毒深窜入骨,壅滞不行,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蕴脓腐骨;或肾中精气不足,阴寒之邪深袭,凝滞内郁而败骨;或寒湿之邪因人之虚,深袭伏结,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凝滞经脉气血,化腐成脓而伤骨[1]。正虚邪实,正邪相争,虚实夹杂,故临床可见局部长期溃破,反复发作,骨败随脓时有排出,而窦道迁延缠绵难愈。
1.2阳虚血弱,以虚为本《外科证治全生集・阴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漫肿者,乃气血两虚也”,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漫肿,正邪相搏,正无以拒邪于外,到了后期局部蕴脓,骨蚀肉腐,窦道形成,反复发作,正虚邪盛,正不胜邪,经久不愈。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久病及肾”,此病发展到后期,必然耗气伤精,精亏则肾虚,肾虚则骨不固[2];久病必然导致肾阳亏虚。“肾阳,为阳之本”,则机体出现阳虚寒凝;局部气血壅滞,郁而不行,血败肉腐,酿脓蚀骨,溃破而出,长期溢脓,必然耗损机体气血,故临床常见神情疲惫,少气无力,形体削瘦,气短懒言,面色无华,倦怠、畏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甚至出现浮肿,腹胀,舌淡苔少,脉虚细或沉细而弱等全身衰弱之象;创口流脓,初多稠厚,后渐稀薄,甚至筋肉挛缩,关节僵直,活动不利等阳虚血弱之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因经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期的高热、中毒症状已使人体蛋白、能量消耗很大,转入慢性期后,由于局部炎症反复发作或长期溃破流脓,使机体继续处在慢性消耗和恶性循环之中,内环境的恶性循环得不到调整,最后导致内分泌功能的减退,心血管功能下降,酶的活性降低,激素和抗体的合成减少,所以代谢、免疫和各种器官的功能均处在不良状态之中。同时胃酸分泌减少,肠液胰液的消化酶减少,而导致病人消化不良,摄入减少,因而出现机体衰弱[3]。发展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时,以“虚”为主要特征,尤以阳虚为重。 2治法方药 根据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虚实夹杂,以虚为本”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治疗以补益气血、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为主要治疗原则,以扶正托毒,去腐生新之品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同时应全身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同治,内外兼施[4],以达到最佳疗效。
2.1内治祖传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采用阳和汤内服,此方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书,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5]。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补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肾阳不足,肾虚血亏,精少髓空,骨失滋养,故易因劳损或受寒之邪,而致气血凝滞,予以姜炭温中,破阴通阳,肉桂入营,温通经脉;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可达表里膜外,二者可使血气宣通,又令君药补而不滞;甘草解毒,调和诸药。“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寒凝而布阳气”,此外还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2.2外治天仙子为天然中草药,为茄科植物莨菪的干燥成熟种子,《中药大辞》典上记载:“性味苦、辛、温,有毒”,可“定痫止痛”、“治痈肿恶疮”。《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功用主治:解痉,止痛,拔毒,生肌,外用治疮痈,肿毒”[6]。临床上天仙子局部外敷,具有去腐拔脓解毒、促进疮口愈合之效,且方法简单,经济实惠。现代中草药研究结果证实,天仙子有解除小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膜等作用,外敷于溃疡面,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达到解痉、止痛、吸脓作用,促进细胞再生面愈合[7]。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