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可由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演变而来,但多数病人无急性发作史;常合并有
菌尿或泌尿系感染;与性生活过度,局部和全身抵抗力降低有关。[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腺泡及周围组织有多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前列腺小管被脓液或上皮细胞阻塞,小泡扩张,腺叶间纤维增生。晚期可出现纤维变性、前列腺缩小、膀胱颈纤维化,精囊与输精管壶腹呈慢性炎症改变。[诊断]1.病史泌尿系感染史是诊断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史。无泌尿系感染史和抗菌治疗前尿液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者,前列腺感染的可能性小。通常多数病人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多能完全或至少部分缓解。如治疗不彻底,特征性症状可能于数月后复发。某些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病人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也可能改善,但其改善为暂时或一过性的,一些非特异性治疗反而可使症状持续改善,询问用药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2.症状与体征特征性症状包括尿频,
夜尿增多,排尿不尽,耻骨上区、会阴部不适,射精后疼痛等。但同一个体并非一定具备所有症状,不同的个体,症状表现也不尽完全相同。前列腺指诊、膀胱镜和尿路造影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较小。3.实验室检查未经治疗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常伴有泌尿系感染,如怀疑
尿道炎而非前列腺炎,可行分段尿液细胞学检查。尿道炎初段尿中的细胞密度通常为中段尿的5~10倍。前列腺液细胞学和细菌学检查是实验室诊断最重要的方法。前列腺液经直肠前列腺按摩获取。按摩前应翻转包皮,清洗会阴部。镜检用载玻片,培养用广口无菌杯收集前列腺液(图38―1),以防污染。一般前列腺液中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大于10个,成簇状排列和有1个以上含脂巨噬细胞提示前列腺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按摩的方式,射精间隔时间,尿道内白细胞数量以及检查者的工作经验等,因此细胞学检查应视为一种辅助性诊断方法,不可替代细菌学检查。近5%的正常男性尿道远端栖居着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以前列腺液标本有被污染而使细菌培养结果失真的可能。为克服这一弊端,Meares和Stamey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即Stamey四杯法。收集尿液前多饮水充盈膀胱,翻转包皮清洗阴茎头和尿道口,无菌容器收集尿液10ml(VB1),排尿200ml,再收集尿液10ml(VB2),按摩前列腺收集前列腺液(EPS),然后排尿10ml(VB3),将上述标本行细胞学和细菌学检查。通过比较菌落计数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区别感染来源,确定前列腺致病菌的性质。尿道和前列腺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有标本培养阴性(图38―2A);尿道感染,前列腺未感染,EPS菌落计数等于或小于VBl(图38―2B);膀胱尿道感染无论是否合并前列腺感染,所有标本菌落计数相同(图38―2C,D),此时常难以区分尿道和前列腺的感染;尿道感染被控制(如使用抗生素后),前列腺感染依然存在时,VB1和VB2的菌落计数明显低于EPS(图38―2E)。4.前列腺活组织检查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可确诊前列腺实质炎,组织学培养可证实前列腺感染,但实际意义有限。因为前列腺的炎症多呈局灶性,准确穿刺困难,获取的标本可能有误;且标本采集过程中有被污染的可能。5.免疫学检查前列腺感染时前列腺液中细菌特异性抗体(主要是分泌型IgA,IgG)增高。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若未治愈,IgA、IgG可持续在较高水平。治愈后,高水平IgA可保持近2年,IgG保持6个月后开始降低。检测前列腺液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和判定疗效。[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与其他泌尿系局灶性持续感染在治疗上有两点不同,一是常规抗菌治疗仅能控制或治愈30%~50%的感染;二是由于存在尿失禁和
阳痿的风险,一般不考虑对感染的前列腺病灶行手术切除。1.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前列腺主要是细菌侵入前列腺管和前列腺液。只有抗菌药物能够弥散穿入前列腺上皮,才有可能达到治疗目的。实验证明药物的通透性与药物排入间质的程度、前列腺液的pH值、药物的脂溶性和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力有关。脂溶性强、高pH值、蛋白结合力低的抗生素易于穿过前列腺上皮。在临床实践中,只有少数药物能够满足上述条件而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有效。复方磺胺甲f唑(SMZco)有较好的脂溶性,在前列腺组织和分泌物中能达到较高浓度,列为首选。国外报道口服TMP160mg,SMZ800mg,每天2次,共4~16周,治愈率达30%~40%。其他有效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羧苄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四环素类、红霉素、头孢菌素Ⅳ也有广泛应用,治疗效果列于表38―1供参考。2.外科治疗考虑到并发症,手术摘除感染的前列腺和精囊很少采用;由于在前列腺周围带常存在大量感染灶和结石,经尿道切除所有感染组织和结石很难成功。有学者主张对非手术方法不能治愈的前列腺炎和合并感染性结石者,行经尿道根治性前列腺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