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耳麻痹。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
瘫痪为特点,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缓解。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
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本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为一侧性面部表情肌瘫痪,双侧者少见,仅为0.5%。面神经炎在中医临床中属“口僻”、“面瘫”、“吊线风”、“口眼沸薄钡姆冻搿
病因病机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分ぁ分赋觯骸捌缈肥翘逍槭芊纾缛胗诩锌谥畋撸茄裘髦睿霞杏诳冢浣钇椋缫虺酥蛊渚罴倍坏鳎羁菲б病!保得鞅静∈怯陕缏隹招椋缧叭胫卸谩7缧拔祝俨≈ぃ缧叭胫芯纾子牒⑷取⒓驳刃拔迹揖貌≈吗觯鲅柚停〕糖ㄑ印4送猓谕夥缬肽诜缰涑?上嗷ビ跋欤夥缈梢诜纾诜缫嗫杉婕型夥纾誓谕夂闲拔迹嗍潜静》⑸妥橛忠徊∫虿』氐恪
二、西医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脱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明显。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临床表现一、症状及体征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于几小时内达到顶峰。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数日即消失。或压迫面神经可产生不适感觉。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病倒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闭目时,则因眼球转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缘的巩膜。鼓颊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点随
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病侧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睑震颤明显减弱。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因在面神经管中的被侵部位不同而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如面神经受损在茎乳突孔以上而影响鼓索神经时,尚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如在发出镫骨肌分支以上处遭受损害,则尚有味觉损害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被累及时,除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的味觉障碍外,还有病侧乳突部疼痛,以及耳廓部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构成所谓亨特综合征。此外尚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出汗障碍,但此时无耳道内或鼓膜上的疱疹。
二、常见并发症
面神经麻痹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成为面神经麻痹的并发症。瘫痪肌的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常易误将健侧认为是病侧。但若让病人作主动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率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面肌痉挛为病侧面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常见的联动征是当病人瞬目时即发生病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就不自主闭合;或试图闭目时,病侧额肌收缩;更有在进食咀嚼时(尤其是浓味食物),即有病侧眼泪流下(鳄泪征);或出现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液分泌等现象(耳颞综合征)。这些情况大约是由于病损后神经纤维再生时长入邻近的属于其他功能神经的许旺细胞膜管道中所致。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7%)可复发。据报道复发间隔时间最长者可达20年,最短10天。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实验室一般项目的检查多无异常改变,部分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而致的面神经麻痹,可能血象升高、血流加快等。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检查,可根据有无泪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及舌前2/3的味觉减退等来推断;若无泪腺分泌障碍,则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下;无听觉过敏,则损害在面神经管的远端;无舌前2/3味觉的减退,则病变在茎乳突孔内或其远端。这种定位诊断可作临床参考。此外,神经兴奋性测验及肌电图检查对估计预后有帮助。
诊断要点一、本病为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瘫痪症状达到高峰。
二、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三、排除中枢性病变引起的表情肌瘫痪。
鉴别诊断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前驱感染病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四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脑脊液中有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不增加的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
二、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
均可累及面神经而引起病侧周围性面瘫,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中耳炎并发症,因中耳感染侵及面神经管产生面神经麻痹,除面肌瘫痪外,往往伴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由于鼓索纤维受累所致),并有中耳炎史及耳部的阳性体征,可藉以鉴别。
三、颅后窝病变
例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及
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多伴有听觉障碍、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及各种原发病的特殊表现。桥脑病变如肿瘤、炎症、出血等所致面神经麻痹常伴有面神经核邻近的颅神经核或长束受损,例如伴有病侧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受损和对侧肢体的偏瘫等体征。
四、大脑半球病变
例如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出现的中枢面瘫仅仅限于病变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而上面部表情肌运动如闭眼、皱额则仍正常,且常伴有躯体偏瘫,不难鉴别。
治疗
一般而言,不论中医或西医,内服或外治,本病初起多疗效佳,病程迁延日久,则治疗效果不甚明显,须内外结合,综合论治。
一、辨证治疗本病辨证论治当辨清外感与内伤。病发初起,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引起;久病则风邪与疾、瘀互结,甚至伤及正气。故本病的治疗方面,初期以疏散风邪为法,后期多以祛风化痰、益气活血等治法为主。
1.风寒袭络
主证:突然口眼沸保垌蘸喜蝗槎穹绾⑷龋寰薪簦∪夤亟谒嵬矗嘀实欤Ρ“祝龈〗艋蚋』骸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炙麻黄9g,熟附子10g,细辛3g,桂枝9g,防风12g,白芷10g,白芍15g,川芎9g,秦艽18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炙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祛风散寒;熟附子、细辛温里散寒;白芍、川芎老调气血、和营卫;秦艽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炙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0g以益气团表;兼头痛者加羌活10g、葛根30g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者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以化痰通络。
2.风热袭络
主证:突然口眼沸保垌蘸喜蝗榭诳啵矢晌⒖剩寮∪馑岢啾呒馕⒑欤嗵Ρ』疲龈∈蛳沂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泰艽18g,川芎9g,当归9g,赤芍12g,石膏30g,羌活9g,防风9g,细辛1.5g,黄芩12g,生地18g,僵蚕6g,全蝎6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以黄芩、石膏、生地清热,秦艽、羌活、防风、细辛祛风散邪;僵蚕、全蝎辛温行散之品以熄风止痉;当归、川芎、赤芍以通络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清热、活血通络之功。
加减:若风热表证明显者,可去细辛、羌活,加桑叶9g、蝉蜕6g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兼头晕目赤者,加夏枯草18g、栀子12g以清肝泻热;兼风痰阻络者,加白附子6g、胆南星12g祛风化痰。
3.风痰阻络
主证:突然口眼沸保垌蘸喜蝗蛎娌砍榇ぃ彰媛槟咀髡停橥分厝缑桑孛苹蚺煌绿迪眩嗯执螅Π鬃腔蚰澹鱿一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味。
白附子6g,白僵蚕10g,全蝎9g,白芥子15g,胆南星12g,防风12g,白芷10g,天麻15g,陈皮6g。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白附子、白芥子、胆南星化痰止痉;天麻、全蝎、白僵蚕熄风通络止痉;防风、白芷祛风;陈皮理气化痰。
加减:若面肌抽搐频发者,加地龙10g、蜈蚣5g以助熄风通络止痉;若病久见瘀血之象者,加桃仁12g、鸡血藤30g、川芎15g以活血化瘀。
4.气虚血瘀
主证:口眼沸保垌蘸喜蝗站貌挥婕∈庇谐榇ぃ粗实觯Ρ“祝鱿干蛳溉酢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45g,党参30g,鸡血藤30g,归尾12g,川芎9g,桃仁12g,川红花9g,白芍15g,地龙10g,全蝎9g,僵蚕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黄芪、党参益气活血;鸡血藤、归尾、川芎、桃仁、川红花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筋;地龙、全蝎、白僵蚕熄风通络止痉。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10g、细辛6g以加强辛温解表散寒之力;兼痰浊者加白芥子15g、半夏12g、胆南星10g以助化痰之功。
二、其他治疗(一)中成药
1.太极通天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板蓝根冲剂每次6~9g,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5.益脑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6.七叶神安片每次2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7.川芎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血瘀、风寒袭络型。
8.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9.葛根素注射液0.4g葛根素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者。
10.β-七叶皂甙钠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面神经炎。
11.刺五加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二)针灸
1.毫针与艾灸
(1)风邪外袭
取穴: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
加减:若兼恶寒发热、头痛、关节痛楚等表证者,加大椎;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耳后病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操作:若为初起,风池、合谷针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四白穴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斜刺;阳白穴向上平刺透临泣或向下平刺透鱼腰,可交替应用,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可加艾条温灸,大椎用泻法,攒竹或鱼腰(针尖向眉梢平刺),翳风、廉泉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病延日久者,则所有腧穴均用补法加灸。
本证发病初起(一周内),面神经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近端取穴宜少,刺激宜轻,以温炎为主;远取诸穴,如合谷、外关、大椎等则可用泻法,强刺激。待急性炎症消退后,面部诸穴刺激可加强,除针灸并用外再加拔火罐。如用电针疗法,亦应在2周以后使用。
方解:本证乃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失濡,纵缓不收所致。故取风池祛风通络;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针而灸之以温经散寒,疏通本经气血,濡润温煦筋肉;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之远取要穴,针而泻之,既可疏邪解表,又能和营通络,局部加拔火罐,可以行气活血,改善面肌营养,促进瘫痪恢复。
(2)虚风内动
取穴: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s、足三里。
加减: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太阳;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
操作:颊车向地仓斜刺,地仓向迎香透刺,迎香向四白透刺,四白向颧s透刺,颧s向地仓透刺。以上诸穴皆用补法,刺激宜轻,留针30~60分钟,并加艾条温灸。风池针用泻法,足三里补法加灸。
方解:血虚生风则面肌抽搐,血不养筋则面肌萎缩。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取穴原则以调补局部气血、近取面都腧穴为主。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s诸穴采用透刺针法,宜轻刺激、久留针;加温灸以调和气血,濡养肌肉,舒缓筋脉,解除痉挛;再配合风池熄风解痉以治标,足三里补气益血以固本。远近结合,标本兼顾,使气旺血行,则虚风自熄。
2.电针疗法
取穴:颊车、地仓、阳白、四白。
操作:颊车向地仓斜刺,地仓向颊车斜刺,这两穴为一组,得气后各接电极一头;阳白向上平刺,四白向下平刺,这两穴亦为一组,得气后,各接电极一头。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电针宜于发病2周以后应用,急性炎症期不宜施用。
3.皮肤针疗法
取穴:取麻痹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
操作:用重叩法,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隔日一次。
4.耳针疗法
取穴:面颊区、肝、眼、皮质下,配肾上腺、枕。
操作: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隔天一次或用揿针埋针1~2天,取出后休息3天,再如法埋针。
5.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取麻痹侧的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等腧穴。
药物选择:用维生素B100mg加维生素B100μg。也可用呋喃硫胺20mg或加兰他敏2.5mg。
操作:选用皮试针头,按注射操作常规,将药液分注于每组4个穴位内,每日或隔日1次。
(三)敷贴疗法
取穴:取患侧颊车、地仓、颧s、下关、阳白。
药物选择:用马钱子粉0.2g或蓖麻子仁捣烂,取绿豆粒大一团,敷于上选穴位,外贴活血止痛膏固定,隔2~3日更换1次。
(四)推拿疗法
方法1
取穴:①承浆→颊车→下关→头维。②承浆→地仓→颧s一瞳子s→太阳→头维。③对侧迎香→人中→迎香→承泣→瞳子s→太阳→头维。④对侧地仓→承浆→颊车→翳风→风池。⑤对侧承泣→迎香→人中→迎香→翳s→颧s→下关→翳风→风池。
操作:用拇指沿患侧五条(①、②、③、④、⑤)穴位方向线用直推和旋转推法交替治疗,速度不宜快,用力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准。共5分钟,上述方法重复操作一次。每日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方法2
取穴: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s、下关、颊车、地仓、风池、合谷、足三里。
操作:医者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治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摆动灵活带动拇指关节屈伸活动,在经络腧穴上产生一种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力。令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侧,以患侧颜面为主,健侧颜面为辅,用一指禅手法轻柔地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s、下关、颊车、地仓各穴位往返治疗15~20分钟之后患者改坐位,医者立于后侧以同法施于风池穴及颈项部5分钟,最后拿风池、合谷、足三里结
束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五)激光治疗
取穴:患侧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健侧合谷。
方法: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器加装聚焦镜头,波长6328,功率0.6~3mW,距离0.2~0.5cm,光斑0.1~0.2cm,可穿透组织10~15cm,每穴照射5分钟。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三、西医治疗及早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尚需保护病侧暴露的角膜免受损害或感染,防止瘫痪肌被健侧面肌过度牵引等。
1.理疗于急性期在茎乳突孔附近部位给予热敷,或给予红外线照射,或短波透热,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并能减轻局部疼痛症状;恢复期可给予碘离子透入治疗。
2.体疗病员自己对镜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瘫痪肌受健侧的过度牵引,是简便而有效的体疗方法。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病人可对镜练习瘫痪侧各面肌的随意运动,加速瘫痪肌的早日恢复。
3.药物治疗①泼尼松:每次10mg,每日3次,于起病早期短期应用1~2周。②维生素B:每次10mg,每日3次。③地巴唑:每次10mg,每日3次。④新斯的明:每次15mg,每日3次。⑤维生素B:每次1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⑥呋喃硫胺:每次2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⑦加兰他敏:每次2.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
4.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防止结合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
四、名医、专家经验方1.速溶汤治风寒袭络型(王法昌)
组成: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各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黄、秦艽、葛根各15g,天麻10g,黄芪60g,甘草6g。
主治:由感受风寒所致的口眼沸薄⒎⑷取⒍窈⒅逅岢皇省⑻Ρ“住⒙龈〗舻戎
用法: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至透,水适量,以超过药为度,武火至沸,加盖,文火煎煮20分钟,取药汁温服;3小时后再沸,服尽;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30分钟,亦分2次服。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
2.匡罢汤治肝阴不足风邪入络型(冯发祥)
组成:生地黄12g,白芍10g,麦门冬10g,石斛12g,枣仁10g,炙甘草5g,石决明12g,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黄10g,茯苓12g,僵蚕6g。
功效: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口眼沸保嘀屎欤Ρ“祝鱿蚁富蛳溉酢
方解:本方以清•费伯雄“滋生青阳汤”合杨氏家藏方“李正散”化裁而成。方中生地、麦门冬、石斛滋阴养液,合白芍、枣仁、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沸绷家视星U邮雒鳌⑻炻椤⑻熘窕啤⑤牌选④蜍摺⒁栽銮科礁戊罘纭⒒低缰δ堋V钜┖嫌茫凶桃跹危罘缁担盥纾龈慰锇罩πА
加减: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麦门冬。(柴国剑,李志文,吴秀贤.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186)
3.通络牵正散治风痰阻络型(郭文显)
组成: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30g,地龙15g,天麻9g,红花15g,赤芍9g。
主治:风痰阻络引起之面瘫、颜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腻诸症。
方解:白附子辛热,可祛头面游走之风;僵蚕、全蝎、天麻、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升清降浊,散风化痰;地龙能走窜经络;红花、赤芍能活血通络。(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
4.牵正散四物汤治风痰阻络(印会河)
组成: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黄15g,赤芍15g,川芎9g,当归15g,桑枝50g,丝瓜络9g,鸡血藤30g。
功效:祛风活血。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g,并以醋炒香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7)
5.唐氏验方治风痰阻络型(唐成德)
组成:钩藤、菊花各15g,蝉蜕、僵蚕各10g,全蝎8g,何首乌、白芍、龙骨、牡蛎各15g,鸡血藤、珍珠母各20g,夏枯草、桑寄生各12g,天竺黄5g,胆南星10g。
主治:适用于风痰壅盛引起的口眼沸薄⑼分厝绻⑸嗵Π啄濉⒙龌戎#ㄑ钏间霞纠剑跣屡澹泄执杰龊#浜海汉笨蒲Ъ际醭霭嫔纾1996.645)
6.孔氏方治风寒痰湿流注型(孔庆玺)
组成:白附子6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全蝎2条,蜈蚣2条,僵蚕10g,川芎10g,甘草3g。
主治:风寒痰湿流注于头面经络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方解:白附子辛热,祛风化痰,散寒通络,长于祛头面风痰;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川芎理气活血,其气上行,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陈皮、半夏苦辛通降,通痹开塞,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取其气化则温化,湿去则痰无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渗湿。全方健脾、理气、通络以治本,祛风化痰、散寒止痉以治标,使邪去正安。(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五、单方验方1.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含服。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
2.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3.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该方功能熄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4.蒲氏番蜜膏番木鳖(即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将番木鳖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处面部,厚约0.2cm(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天发生奇痒,6~8天出现皮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5.防风蜈蚣散防风30g,蜈蚣2条。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一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适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
医案精选
1.施今墨医案――风寒袭络
王某某,男,20岁。
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右侧沸薄O种⒊谘廴孕蓖猓弊骱龋贩纾笫苟瘴葱校”愣坛啵秤芳选I嗵Ρ“祝龈〗簟G霸⌒乐沃绾越猓∪饩薪糁形聪
[辨证]《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菲Р凰臁P霸谟诼纾》舨蝗剩恍霸谟诰粗夭皇ぁ!贝酥蟹缰ぁ
[治法]祛风活络。
[方药]羌活4.5g,僵蚕4.5g,钩藤12g,独活4.5g,全蝎6g,地龙10g,炒蒲黄10g,天麻4.5g,桑叶10g,防风4.5g,石菖蒲6g,刺蒺藜15g,桔梗4.5g。
一诊:服一剂,寒热均除,口眼沸保跃跛苫海胺饺ドR丁⑵鸦疲哟ㄜ4.5g、当归10g。
三诊:药服四剂,口眼沸币鸭米胰⒅住
[方药]全蝎6g,天麻4.5g,僵蚕4.5g,钩藤12g,刺蒺藜10g,鹿角15g,地龙10g,蒲公英15g(酒炒),山慈菇10g,菖蒲6g,川芎4.5g。(鲁兆鳞,杨思澍,王新佩.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3)
2.孔庆玺医案――风中经络
顾某,女,30岁,工人。1984年1月20日就诊。
患者睡午觉醒来,突发口眼沸敝C嫔园祝诓豢室乘呷绯#”闱宄ぃ蟊阄⒏桑龀料赶遥嗵Ρ“祝阒驶啤
[辨证]风中经络。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散寒。
[方药]白附子60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30g,全蝎2条,蜈蚣2条,甘草3g。
服一剂后患侧面部有蚁行感,跳动,续服8剂则康复。
[按语]面神经麻痹,常由风寒痰湿流滞经络所致,常以此方祛风除痰,散寒通络而收效。本方对寒证疗效较好,而对热证及寒热错杂之证,疗效则不甚理想。(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3.陆银华医案――风寒袭络
边某某,男,32岁,军人。1963年5月14日初诊。
三天前早晨出操回来,发现口角向右侧沸保笱鄄荒鼙蘸希杂锊槐悖罂诮橇骺谒蟛嗝婕÷槟荆鱿医簦Ρ“住
[辨证]风寒袭络。
[治法]祛风通络逐邪。
[方药]川羌活、防风、荆芥穗、蝉蜕各6g,天麻、川芎、白僵蚕、藁本各9g,全蝎、露蜂房、白附子各3g,蜈蚣3条。5剂。
针刺: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配刺人中。针刺后口角沸奔丛谝欢ǔ潭壬暇勒>驼锪酱危10剂,针刺2次,外敷药3次,口角沸币丫勒笱勰鼙蘸希ㄗ蟛嗝婕÷愿新槟荆我圆蛊钛纾接貌寡艋刮逄雷魃坪笾瘟啤#痴琢郏钏间跣屡澹嚼喟福蜓簦毫赡蒲Ъ际醭霭嫔纾1996.1814)
4.王永炎医案――内外风邪相引
崔某,女,19岁。
素常月经后错,色黑有块,本月延期半月未至,头晕口苦,心烦易急,躁汗频多。午睡贪凉,临近窗口,突受外风,发为右侧口眼沸薄G胺婪缤ㄊネ杓扒U⒓蛹踉家恢芪醇飨孕ЧI嗵Ρ“祝嘀势欤鱿赶疑允
[辨证]肝经郁热,邪势外蒸,以汗出受风,外邪引动内风。
[治法]清肝熄风,活血通络。
[方药]夏枯草15g,钩藤30g,菊花10g,黄芩10g,乌梢蛇6g,地龙10g,赤白芍各10g,川红花10g,鸡血藤15g,川牛膝15g,水蛭6g。
服药3剂明显好转,服药至9剂而愈。
[按语]患者素有瘀血内阻,故诊见月经后错,色黑有块;血瘀气滞,瘀久化热,引动
肝火,上扰心神,干犯清窍,故头晕、口苦、心烦;外感风邪引发肝火,循经上扰,阳化风动,以致口僻不遂,故用清肝熄风,活血通络法。方中夏枯草、黄芩清肝火,钩藤、菊花另加乌梢蛇清肝熄风,地龙、赤白芍、红花、鸡血藤、川牛膝及水蛭活血通络,川牛膝尚能引血下行,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也。(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11)
5.张震医案――风邪入侵阳明
陈某某,女,28岁。1982年7月5日初诊。
产后20天突然口眼向右沸保蟊呱舷麓铰楸裕晕锘蛲挛锞薷芯酰笮”阏#嗵Ρ。龌骸
[辨证]风邪入侵阳明经。
[治法]祛风止痉。
[处方]方选牵正散加味:全蝎6g,蜈蚣3条,僵蚕5g,钩藤10g,白附子10g,生甘草5g。
二诊:每日服药1剂,3剂后症状减轻。守原方续服药3剂。病痊愈。
全蝎用活蝎效果最佳。制法:将活蝎放入锅内焙干,碾成细粉。服法:用黄酒冲服,每服1.5~3g,日服3次。(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174)
6.郭文显医案――风痰阻络;血虚风动
例1李某某,女,17岁。1964年冬初诊。
1964年冬季去外村上学,路遇狂风,回家后忽患右面口眼沸保坎荒芎希诓荒苁眨颐媛槟静蝗剩渌磺姓#『笠恢芾淳驼铩B鱿蟾〗舴αΓ嘀实尢Α
[辨证]风痰阻络。
[治法]通络活血,祛风化痰。
[方药]通络牵正散加减: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9g,地龙15g,天麻15g,红花9g,赤芍9g。
同时针刺承泣、迎香、下关、合谷穴。地仓透颊车穴,健侧患侧轮流刺,每日1次。针药并施治疗半月,口眼端正,病复如初。
例2某男,10岁,学生。1965年4月某日就诊。
发病已5天,口眼向右侧沸保钥诮俏酰蟛嗝娌柯槟荆加锌谙蚜鞒觯约何蘧酰成杂胁槐恪I嗵Π祝龈 D朔缧爸新纾谘沸薄
[辨证]血虚风动。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拟牵正散加味:白附子8g,全蝎6g,僵蚕8g,当归8g,川芎8g,桂枝6g,防风8g,荆芥8g。
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日1剂,分2次服。
针刺:左地仓穴透左颊车穴,留针5分钟;左颧s穴刺入3分,留针5分钟。
结果药服3剂,针刺1次,病即愈。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说:“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菲Р凰欤霸谟诼纾》舨蝗省薄=裨舴缰腥胱蟛嗝婕罩雎纾鏊鹕耍卵诵惺茏瑁抟藻Σ技》簦》羰а鹤莶皇眨首蟛嗝婕章槟静蝗剩谘巯蛴沸薄?诓沸保蛞秤胁槐悖乙蚱涫丈憬蛞褐檬С#逝加锌谙蚜鞒觯约翰痪酢2∥奕认螅侍Π住F湮缧吧寺缍缏鲅椋且月龈 #ㄌ酪恍拢跞鹣椋僦け敢•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156)
7.王宝光医案――气虚血瘀
李某,女,38岁,教师。1994年11月初诊。
患者于20天前因劳累,突感右侧面部麻木,口眼沸保飨眩肪碧弁矗窈⑷取T谠和饩形饕┪铮咛宀幌辏┘罢刖闹瘟疲治薅窈⑷龋尥吠矗匀矸αΓ颐婕〕诨海嫔祝嗟Π祝鱿溉酢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15g,黄芪20g,白芍、川芎、赤芍、浮萍、丝瓜络各12g,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芷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15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病日久,邪劫必耗其气血,又药物的攻伐而气血大伤,所以恢复期当补气滋阴养血,气血充则经脉通利,则使病愈。(田立,王立琴.王宝光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四川中医,1996,14(8):2)难点与对策
面神经炎在神经科中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它虽然治愈率高,但也有少数恢复不完全,遗留面肌痉挛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如何预防、减少和治疗面肌痉挛这一顽固难愈的后遗症成为我们治疗上的难点。
难点之一:如何预防面肌痉挛的发生
1.及早治疗,尽快控制病情,以免迁延传变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而得,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使用中药治疗时应注意防其过于温燥,急性期尽量避免使用温燥、动火之品,如蜈蚣、全蝎等,以防耗伤阴血,筋脉失养,导致面肌痉挛。
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感受风寒而痉挛,导致神经组织水肿、压迫所致,故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可采用西药治疗以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促进面神经功能尽快的恢复。
3.局部治疗临床配合理疗和穴位激光照射等局部治疗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于急性期在茎乳孔附近部位给予热敷,或给予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透热,或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照射患侧阳白、四白、颊车等腧穴,均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并能减轻局部疼痛。但上述方法只局限于病灶侧茎乳孔附近,一般不宜在瘫痪面肌部位,以免诱发面肌痉挛。
4.针灸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病起初期,宜浅刺轻刺,手法切忌过强过多刺激。早期如予过强的刺激,则可能导致面肌痉挛,使病情迁延不愈;愈前期,不宜使用电刺激,以免产生局部面肌痉挛或抽搐。
5.避免偏瘫局部面肌的过度刺激,勿经常擦脸,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时,勿太过剧烈,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难点之二:面肌痉挛的治疗
面肌痉挛多以眼轮匝肌或口角肌肉的抽搐为主要表现,抽搐的程度轻重不一,常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而入睡后抽搐停止。面肌痉挛为缓慢进展的疾患,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少数患者面神经炎治疗效果不佳者,遗留有面肌痉挛,则可选择以下的治疗措施:
1.西药治疗由于该病病因未明,只能对症治疗。药物可选用各种镇静、安定、抗癫痫等药物,如苯巴比妥、氯氮卓、地西泮、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但副作用多,容易复发。
2.中医药治疗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瘫后不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致病势缠绵,阴血亏虚,虚风内动,风痰壅络,筋脉失养所致。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可重用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首乌、川芎、鹿含草、g莶草等,辅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扶正;面肌痉挛临证上多表现为风动之证,面肌不自主抽动,治疗宜熄风镇痉,如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刺蒺藜等;痰瘀交结,筋脉阻滞是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原因之一,活血涤痰常选用当归、川芎、胆星、半夏、白芥子等药物。此外,尚可选用具有养血熄风、镇痉安神为主的太极通天液、七叶神安片、葛根素注射液等中成药治疗。
3.针灸治疗体针治疗常远端取穴,不主张痉挛局部针刺刺激,一方面根据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辨证选穴;另一方面可循经取穴,选用手三阳经穴。此外,对于顽固不愈者,还可选用留置皮内针等进行治疗。
4.理疗治疗应用钙离子透入疗法或直流电刺激,对于部分病人有一定疗效,可减轻症状,但不能根治。
5.手术治疗经过药物治疗或理疗、针灸治疗后仍不缓解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采用乙醇注射疗法,以50%乙醇1ml在面神经分支处或茎乳孔主干注射,但该法只能获得短期疗效。手术疗法是目前惟一能根治本病的方法,主要方法为面神经主干或分支切断术和面神经周围血管减压术。
经验与体会
面神经炎临床症状单一,多仅以面肌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我们认为临证之时尤需强调辨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不可见瘫治瘫。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内服外治结合常可获良效。
一、准确把握病机,辨证论治是关键
面神经炎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夹痰乘虚入中阳明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发生口眼沸保痪貌≡蚍纭⑻怠龌ソ幔踔辽思罢N颐侨衔嫔窬资且孕椤⒎纭⑻怠鏊恼呶静±砘〉谋拘楸晔抵ぁ9时静〉闹瘟剖紫扔χ厥屿罘纾婷骱染咛逵靡A俅菜毙云诙嘁苑绾缰ぞ佣啵Q∮寐榛聘阶酉感烈晕峦纭㈧罘缟⒑8荨爸畏缦戎窝蟹缱悦稹钡睦砺郏1周后多以养血活血,辅以祛风涤痰通络等治法,以加速瘫痪面肌的恢复。养血活血常选用鸡血藤、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祛风涤痰通络常选防风、荆芥穗、葛根、白芷、天麻、白附子、白芥子、胆南星、僵蚕、露蜂房等药;补虚益气首选黄芪、党参、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涤痰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或以活血通络为主,兼以祛风涤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涤痰祛风。至于其他病理变化,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变通,如偏寒者予以温经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清热解毒。
在治疗面神经炎的诸多方中,首推宋•杨炎《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方中白附子能入阳明,善治头面之风痰,僵蚕能驱络中之风,兼能化痰,全蝎祛风活络,长于止掣。三药合用,药简力宏,共奏祛风化痰通络之功。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根据面神经炎发病以虚、风、痰、瘀为主的病机特点,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得按上述辨证施治原则变通组方,能收到显著疗效。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制剂益脑安片(胶囊),其主要成分有天麻、全蝎、当归、胆南星等,具有熄风通络、养血活血之功效。根据面神经炎之“虚、风、痰、瘀”的基本病理变化,临证上加用益脑安片(胶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在情绪紧张、睡眠不好时可诱发或加重面肌痉挛的发生,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用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磁石等,加强重镇安神、解痉之功。常服用龙牡壮骨冲剂、活性钙、珍珠层粉或钙尔奇等钙剂,对治疗面肌痉挛有一定效果。
二、重视外治法
对于本病的治疗,除内服药外,应重视外治疗法,特别是针灸及药物贴敷疗法,效果尤为突出。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循经远端穴位。局部穴位常用地仓、水沟、颧s、迎香、四白、太阳、丝竹空、鱼腰,远道取穴以足三里、合谷为主。初起邪实正盛,治宜泻法,后期外邪已去其大半,正气亦损,宜以补法为主。病初多采用浅刺,避免强刺激,一般不用电针。病久者宣深刺,宜用电针尤其对重症顽固病例,应用透穴、电针以增强刺激量,对体虚者应加灸法或配伍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贴敷法的药物选择,除遵循内服药物的治疗大法外,宜选用药性猛烈、辛香走窜、气味浓厚者,如马钱子、巴豆、麝香、冰片、乳香等。此类药物能直达病所,开结行滞,拔邪外出。部位主要为面部,面部组织薄嫩,穴位密集,药物通过刺激皮肤与穴位,吸收入血,故能发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气,扶正驱邪之作用。
预后与转归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1~2个月内明显好转而痊愈。年轻病例的预后较好,大约75%的病人在几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但亦有少数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的病史者,或老年人预后较差,部分患者恢复不完全,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的面神经麻痹等合并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转归与病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能否及时正确地治疗,对本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新发者多实,属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痰为多,若不能控制,病情迁延由实转虚,由表入里,由轻转重;若素体虚弱或气血不足,而能及时正确处理,扶助正气,同时祛邪外出,亦可由里达表,由重转轻。
预防与调理
一、生活调理
面神经炎的确切病因虽未完全明了,但根据部分患者局部受凉或受冷风吹拂后发病,故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防止局部受寒。另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可使正气充盛,外邪无以入侵。
二、饮食调理
本病患者病起之时当少食生冷腥臊之物,可根据辨证选用以下食疗方:
1.防风粥
防风10~15g,葱白2茎,粳米30~60g,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温服。本方功可祛风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肢体肌肉酸楚等。
2.薄荷糖
薄荷粉30g,白糖500g。将白糖放入锅内,加水少许,文火炼稠,后加入薄荷粉,调匀,再继续炼于不粘手时,即成。本方具有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的功效。对于突然口眼沸保垌蘸喜蝗矢晌⒖实戎⒂行А
3.川芎白芷炖鱼头
川芎3~9g,白芷3~9g,鳙鱼头500g,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4.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g,生姜3g,红砂糖15g,以沸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疏风散寒、辛温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5.大枣粥
大枣30g,粳米100g,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能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虚弱之口眼沸薄⑵獭⒎αφ摺
6.参枸莲蓉汤
白人参、枸杞子、葡萄干各2g,莲子肉、山药各9g,肉苁蓉、火麻仁各12g,橘红3g,大枣、胡桃肉各2枚。煎汤取药汁服,日服2~3次。本方有补中益气、兼滋养肝肾之阴的功效。
三、精神调理
本病患者还需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等。
现代研究
一、基础研究(一)辨证论治研究
丛品等治疗63例本症患者,辨证分为风邪入络型、痰火上扰型、气血瘀滞型,治疗结果以风邪入络型最好,其次为痰火上扰型。[4]
郭润田治疗68例,辨证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风痰阻络、肝胆湿热四证。外感风寒者以荆芥、川芎、防风、羌活、白芷、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治疗;外感风热证则选用金银花、牛蒡子、菊花、连翘、荆芥、川芎、防风、全蝎、僵蚕、刺蒺藜、木通、竹叶等;风痰阻络型药用白附子、白芥子、川贝、川芎、荆芥、防风、僵蚕、全蝎、蜈蚣、半夏;肝胆湿热者投以龙胆草、荆芥、防风、川芎、玄参、全蝎、生牡蛎、天麻、钩藤、黄芩、刺蒺藜、菊花等治疗;痊愈64例。作者认为本病应尽早药物治疗。[8]
(二)专病专方研究
陈智慧等应用祛风通络汤(僵蚕、郁金、赤芍、川芎、防风、羌活、半夏、白芥子、石菖蒲、制南星、全蝎、蜈蚣、地龙干、秦艽)治疗30例,总有效率97.4%。[1]
饶军福以防风汤加味(防风、羌活、甘草)治疗面神经炎23例,均获痊愈。[2]史凡凡等采用解毒活血汤(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白附子、僵蚕等)治疗本症113例,总有效率为94.2%[3]
段世荣等采用自拟黄芪全蝎汤(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防风、红花、地龙、白附子、全蝎、僵蚕、白术、蜈蚣)治疗30例,结果30例患者中服药1个疗程即痊愈者28例,服药2个疗程痊愈2例。表明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拟定的,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络为目的的治法取得良好疗效。[7]
张长义等以搜风通络缓挛汤(葛根、全蝎、白附子、蜈蚣、僵蚕、荆芥、防风、薄荷、白芍、川芎)随证加减治疗225例,总有效率达97.8%。[9]
(三)针灸治疗研究
1.辨证取穴李玉梅辨证选穴针刺40例,外邪壅络选颊车、地仓、阳白、合谷为主,风寒加风池、列缺,风热加大椎、曲池;肝胆湿热选下关、颊车、地仓、阳合谷、期门、太冲、丰隆、阴陵泉;瘀血阻滞选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膈俞、血海、金津、玉液。总有效率为100%[10]
张沛霖针刺辨治面瘫后部分肌群深麻痹经验是从脉症、经脉辨治,62例(大多湿热并重)痊愈24例(38.7%),好转26例(41.9%),有效8例(12.9%),总有效率93.5%。体会是分清湿热轻重:初起发病急,针治当清消;热重者疏风清热,选风池、外关、后溪等穴;湿重者除湿清热,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11]
王东雁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并按神经损伤取穴,以G6805电针仪治疗30例,10~30天,痊愈19例,显效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3.3%。[12]
对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微循环总积分值和流态积分值明显低于针刺前,穴位二氧化碳释放量除右冲阳穴外,其他各穴在针刺后均高于针刺前。提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益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3]
王竹梅等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后,患者体感诱发电位中自发电位出现,面神经继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肌肉收缩时波幅增大,表明针刺可以改善面神经电生理功能,从而起到治疗面瘫的作用。[14]
2.经验取穴顾建华以耳垂下穴(耳垂与颊面皮肤交际点直下3分)为主,结合太阳、地仓、迎香、颊车、合谷、承浆、四白,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病情重及有寒邪者可用针上加灸或神灯照射。83例患者中治愈62例,显效12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7.6%。[15]
李桂兰等单用肘s穴治疗44例,方法为在进针后顺时针拇指向前紧捻720°,轻轻提针针尖指向肩部,手不离针5~7分钟,拇指再向前捻360°,轻轻放针,痊愈率达65.9%。[16]
3.其他针灸法欧阳世英以电针治疗,选阳白、颧s、下关、迎香、地仓为主穴,翳风、颊车、合谷、四白为配穴,选适合的脉冲容量,持续3分钟,再换另1穴,日1次,12次为1疗程,治疗54例,痊愈50例(92.59%),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作者认为针治疗不但疗效显著,且疗程短,无交叉感染,无内出血等创伤。[17]
史彩兰对面瘫发病1周以内者,只灸不针,方法是用艾灸器固定于翳风穴持续温灸,或艾条悬灸翳风穴,每次40分钟,日2次,以灸后潮红为度,7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