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5:10:05 来源:www.jjkk.org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应该如何治疗? 缩窄性心包炎已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休息而无好转其自然预后多不良大部分病人在保守治疗条件下很难恢复正常......
缩窄性心包炎已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休息而无好转.其自然预后多不良.大部分病人在保守治疗条件下很难恢复正常活动能力.SomervilleW提出:一旦出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及体征.病人在丧失一般活动能力的生存寿命大约为5~15年.当腹水等出现时.病情进展迅速.特别是儿童.有的病人最终以循环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而死亡.因此.一旦确定诊断.外科手术是根本的治疗措施.切除缩窄的心包.以使心脏逐步恢复功能.术后心功能的恢复依赖于:①选择适当时机手术.在纤维钙化形成之前较易剥离.同时心肌损害也较轻;②心包剥离的范围.是否能将双侧心室表面的增厚心包完全切除.手术宜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实施.所以术前应进行充分.严格的内科治疗.结核菌引起的缩窄性心包炎.应给予系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在体温.血沉及全身营养状况接近正常或比较稳定后实施手术.
(一)心包剥脱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⑴缩窄性心包炎诊断明确.即应手术治疗.
⑵病人情况较差.如进食少.腹水严重.肝肾功能差.血浆蛋白低下.心率在120次/min以上.血沉快等.应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及情况好转.择期行心包剥脱术.
⑶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者.胡秉忠等主张早行心包开窗术.以改善全身功能状况.然后进行心包切除术.
⑴老年病人伴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⑵症状轻微.病情无进展者.
(二)手术前准备
1.全身支持疗法.包括改善饮食.补充营养.低盐及高蛋白食品.补充各种维生素.输注白蛋白.多次少量输新鲜血.
2.除明确为非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之外.应抗结核治疗不少于6周.最好为3个月.
3.肝肿大.腹水和周围水肿明显者.酌情给予利尿制剂及补钾.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4.心率过快者可酌情小剂量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5.经过治疗胸水及腹水量仍较多时.术前1~2日应行胸腹腔穿刺放水.腹部加压包扎.以增加肺活量及减轻腹腔内压力.后者有利于膈肌的呼吸运动.
手术前尽可能达到以下要求:①循环呼吸功能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浮肿.胸水及腹水显著改善或减轻;②饮食状况有所进步;③心率不超过120次/min.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体温正常及活动能力提高;④每日尿量比较衡定.
(三)手术方法
常用的手术径路有3种:①胸骨正中劈开切口;②双侧胸前横切口;③左胸前外侧切口(图1).
图1心包切除术常用的三种切口A.左侧前外切口;B.双侧胸前横切口;C.胸骨正中切口
1.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此种手术入路能够充分显示心脏前面及右侧面.易行剥离腔静脉及右心缘部位的增厚心包.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对合并有肺内病变及呼吸功能较差的病例.多采用此切口.其缺点是.左心室膈神经后的心包部分及心尖部分显露较差.有学者认为膈神经后的心包不必切除.
2.左胸前外侧切口经第五肋间隙进胸.右侧需切断结扎胸廓内动脉并横断胸骨.左侧达腋中线.此种切口的优点是单侧开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小.病人状态较差者可以采用.左心显露好.左室及上.下腔静脉显露较差.
3.双侧胸前横切口此切口优点是手术野暴露良好.可兼顾心脏左右两侧.能彻底切除心包.术中有意外发生也便于处理.其缺点是切口较长.创伤较大.术后肺功能影响大.
4.经左胸前外侧切口心包剥脱术病人麻醉后取仰卧位.左肩胛下置一枕垫.左手放在壁下(图2).沿左侧第五肋间隙.左乳腺下方.作一弧形切口.切开肌肉进胸.胸廓内动脉结扎切断.第五肋软骨靠近胸骨处断开.撑开胸廓显露胸腔.将左膈神经从心包内锐性分离.尽量多带些脂肪及软组织.以免伤及膈神经.在左心室部位切开心包.尽量偏后外侧.选择无钙化区.切口下面有时可见到分层.或有心包积液.但大部分情况下.切开心包即达心肌表面.在心外膜之外找到分层.沿分层进行钝性或锐性剥离并逐渐扩大范围.如增厚的壁层与脏层心包间尚有腔隙.可先切除壁层使心脏搏动初步得到改善.再处理纤维增厚的脏层心包.若心包粘连致密或分层不清.应使用剪刀或刀片进行锐性分离.细致精确地进行解剖.避免强用纯器剥离.以防止心肌创伤及心肌破裂.
图2左前外侧切口手术操作示意图
心包剥离的顺序应沿纵行切口的两侧.向右前方及左后方分离.应尽量成片切除.如发生心肌破裂.可利用已剥脱的心包修补止血.右侧的心包片应分离至左侧的房室沟.上界至胸腺的下方.左侧的心包片上界应分离至主肺动脉干.并将其缩窄环切断.以免引起严重的术后右心室压力过高;下界应将膈肌键以外的增厚心包完全游离或切除;后界尽可能将左心室表现的心包完全游离.在分离室间沟部位时.格外注意勿损伤冠状动脉分支.此处如有钙化应给予留置.在其它部位继续剥离.左心房表面的增厚心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剥离时较易撕破.止血困难.不需要强行剥离.尽可能切开松解左心房与下腔静脉附近的环形缩窄.房室沟处如存在环形缩窄应予切断.术中应注意先完全剥脱左心室部位的心包.然后剥离右心室流出道.以防发生急性肺水肿.待心包完全剥离之后.再将心包片切除.重症病人心肌萎缩明显.在剥离心包后.心肌表面颜色较淡.剥离范围应适可而止.心室表面及主要缩窄环解除即可.剥离完毕即可应用洋地黄制剂.手术结束时要彻底止血.心包切除边缘用电凝止血.如有必要可在左心耳或肺静脉置放测压管.有利于术后病情观察.安放两根闭式胸腔引流管.
5.经胸骨正中切口心包剥脱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背部肩胛骨区垫高使胸部挺出.胸骨正中劈开.如有胸骨后粘连.应边分离粘连.边用开胸器撑开两侧胸骨.先自心尖部位开始剥离心包.此外心包粘连轻.心包增厚不明显.易于剥离.用刀片逐次划开增厚的心包.增厚的心包与外膜之间常常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为正确剥离心包的分界面.切开增厚心包后.可见跳动的心脏向外突出.分离一部分心包后.助手轻轻用钳子提起心包片.术者以左手轻压在心脏表面.可充分显露增厚心包与心肌粘连的程度.如粘连较疏松时.可用手指套纱布或花生米钳予以钝性分离.分离时的用力部位应在心包面上.遇到条索或条带状粘连时.需用剪刀或手术刀片锐性分离.如粘连愈着十分紧密.应放弃原来的分离部位.而在其它位重新切开.分离心包.即先易后难.根据术中病人心功能状态及心包粘连程度决定剥离范围.一般剥离的基本范围:应是心尖部位需完全剥脱;左侧面接近左侧膈神经处;房室沟及下腔静脉入口处的纤维性缩窄环必须松解.剥离的顺序应该是左心室→右心室流出道→房室沟缩窄环→下腔静脉环形束带.
心包机化良好且非常易于剥离者.心包完全剥离最佳.如术中出现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或心肌颜色发白.心脏扩大.心肌收缩无力.剥离操作需适可而止.主要部位(左.右心室面及下腔静脉缩窄环)剥脱即可.同时应用地高辛及利尿制剂.尽早完全手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必要时给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
(四)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低心排在心包剥离过程中.由于急性心脏扩张.特别是右心室表面心包剥除后.在体静脉高压的作用下.心室急剧快速充盈.膨胀.产生急性低心排.因此.术中应限制液体输入.左心室解除缩窄后.立即应用西地兰及速尿.在强心的同时.排队过多液体减轻心脏负担.术后12~48h之内.应用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对药物反应效果较差.低心排不能纠正.可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2.膈神经损伤左前外侧切口在开始心包剥脱之前.KirklinJW提出应先游离左侧膈神经.尽可能随同膈神经多保留脂肪及软组织.如损伤膈神经.可造成膈肌的矛盾呼吸运动.影响气体交换.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3.冠状动脉损伤在分离前室间沟部位时.要格外注意.勿损伤冠状动脉.其分支或末端出血.可缝扎止血.遇到该部位有局限的钙化斑块时.可以留置不予处理.不可勉强切除.
4.心肌破裂对于嵌入心肌的钙化病灶.一般可岛形保留.不可勉强剥除.对于剥离界限不清.严重粘连时.可将增厚的心包作“井”字切开.部分地解除心肌表面束缚.万一发生心肌破裂时.术者用左手食指平压在裂口上.利用游离的心包片缝盖在破裂口的周围.可挽救病人的生命.
(五)手术后处理
1.一般处理常规吸氧.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及尿量变化.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如渗血较多者.可适量输血.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常规应用抗生素外.对于结核性心包炎.术后半年至1年内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
3.强心利尿术后继续给予利尿药物.减轻钠水潴留.在充分补钾的条件下.给予洋地黄制剂.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
1.手术死亡率近年来有所下降.约4%.McCaughanBC报告术前病人的心功能状态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心功能为Ⅰ~Ⅱ级(NYHA)者手术死亡率为0;心功能Ⅲ及Ⅳ级者.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0%及46%.术前腹水.周围水肿.心脏内压力及低心脏指数的程度对手术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
2.晚期生存情况KirklinJW报告手术后5年及15年生存率分别为84%与59%.McCaughanBC报告5年.15年及30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与52%.影响晚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仍是术前心功能状态.而与手术入路无明显关系(图3).
手术后随访时间(年)
图3心包剥脱术后晚期生存率
此外.Kirklin报告.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及左侧前外侧切口.再手术率仅为2%.
3.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所有病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功能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正常.约10%~20%的病人在体力活动时.出现轻微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心排量不能代偿性增加.如心室表面增厚心包剥脱不全.则血流动力学不能较好地改善.McCaughanBC报告大部分病人远期效果较好.几乎全部病人都能达到心功Ⅰ~Ⅱ级(图4).
图4141例病人术前.术后心功能改变示意图
李法荫等报告缩窄性心包剥脱术132例.手术死亡率为3%.99例随访1~25年.平均8.2年.治愈率73%.症状改善者22%.无明显改善者3%.晚期复发死亡者2%.并提出:心包切除范围.两侧至膈神经前约1cm即可.强调早期手术.病程在1年以内者手术治愈率占80%.病程在1年以上者治愈率仅52%.手术死亡5例中有4例病程超过1年.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