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4:50:20 来源:www.cmt.com.cn
2009年第二届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会议于9月19日至20日在西安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近800位专家学者就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讨。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10月发布的全球疾病状况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死于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发病率高,国内患病率为0.8%~0.9%,患者约400万例。其预后差: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每年死亡者>20万例,五年死亡率>50%。其医疗费用大:在欧美,治疗费用占整个卫生支出的2%,是肿瘤的2倍。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近年来,在心衰的治疗中,中医中药异军突起。在本次会议上,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邹云增教授分别报告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吴以岭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中医病机特点是络息成积,即心室重构、心脏扩大。芪苈强心胶囊的药效学特点是标本兼治,从而改善生物学基础,减少心室重构。吴以岭教授强调,采用络病理论指导组方的通心络、参松养心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应用可起到1+1+1>3的协同疗效。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心衰治疗研究(1)――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实验与临床研究吴以岭教授从中医学对心衰的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一、络病理论诠释心血管病中医病机与治疗吴以岭教授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根据心脑血管病证候分布规律揭示其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将络病证候归纳为八大病理机制,即络气郁(虚)滞证、络脉绌急证、络脉瘀阻证、络脉瘀塞证、络虚不荣证、热毒滞络证、络息成积证、络脉损伤证。他针对脉络-血管系统及气络-神经内分泌(NEI)网络两大系统,结合络病发病特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研制了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等系列通络复方中药。1.脉络瘀阻/脉络绌急与通心络治疗由于络气郁滞、络气虚滞即神经体液调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运血无力导致脉络瘀阻久病久痛,即冠状动脉硬化,同时使温煦无力导致脉络绌急卒然而痛,即冠状动脉痉挛。中医证候类型属于络气郁(虚)滞证、络脉绌急证、络脉瘀阻证,治疗应采用通心络胶囊以益气通络、搜风通络、化瘀通络。2.脉络瘀塞/络虚不荣与参松养心治疗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与治疗,首次提出络虚不荣与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细胞自律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内在相关性,制订治法与参松养心处方,开辟了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3.脉络瘀塞/络息成积与芪苈强心治疗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病机和治疗,提出“络息成积”病机新概念,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及其参与心室重塑是慢性心衰基本机制的新概念相吻合,确立芪苈强心“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疗原则。二、中医学对心衰的认识《难经・五十六难》将心、肝、脾、肺、肾的疾病称为五脏之积,包括心积伏梁、肝积肥气、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贲豚,是指脏器纤维化、硬化及功能衰竭,其中心积伏梁即指心衰。中医认为,心阳气虚是导致心衰发生的直接原因,气阳虚乏使气虚不能运血而脉络瘀阻,阳虚不能化水而水钠潴留。气分、血分、水分病变致络息成积构成心衰病理实质的内涵,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则是其病变规律。1.胸痹心痛:冠心病心衰临床表现为心痛彻背,胸痹不得卧(不能平卧)、喘息咳唾、短气,即心绞痛、心衰。2.支饮:肺心病(心衰)其病因为痰湿聚而成饮(慢支、肺气肿),中医病机是饮停胸膈、损及心肺。临床表现为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面色黧黑、心下痞坚,即咳嗽喘息不能平卧,面目虚浮、肢体浮肿,面色紫绀、缺氧面容,充血性肝肿大。3.心痹:风心病(心衰)其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中医病机指心痹者,脉不通。临床表现为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三、芪苈强心胶囊组方及药效学特点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就病理属性而言,心衰以心为本,其他脏器为标,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水湿、瘀血于肺则肺气不降、不能平卧、呼吸短促。心病及肾则水不化气,气滞而为水肿。脾为统血之脏,火不生土,则脾失运化而腹胀、纳呆、呕恶等。肝藏血,若心病及肝,肝失疏泄之机,血结于内则肝脏肿大。1.慢性心衰的中医病机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探讨慢性心衰的中医病理机制,提出心气虚乏、运血无力是慢性充血性心衰发生的中医病机之本,络脉瘀阻是其中心环节,津液不循脉络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水湿之邪发为水肿,瘀血水饮阻滞络脉日久结聚成形,心络络息成积,发展加重是导致心衰的结果。这与西医学近年提出的早期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的新概念相吻合。2.芪苈强心胶囊组方分析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络气虚滞引起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异常成为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础。芪苈强心胶囊正是运用络病理论研制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成药。[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叶平中医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ChinaMedicalTribuneCopyright(c)2008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