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以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致使多种组织与器官功能紊乱、消耗性凝血障碍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休克和出血倾向为其主要特点。可在下列疾病过程中发生:①早产儿及新生儿窒息;②细菌感染:严重的败血症(如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菌痢、大叶性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③病毒感染:重症病毒性肺炎、暴发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麻疹及严重水痘等;④其他感染: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及真菌感染等;⑤血液病: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蚕豆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⑥肿瘤:恶性肿瘤、巨大血管瘤;⑦其他危重病症:各种休克(感染性、失血性或过敏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溶血尿毒综合症、
肾功能衰竭、烧伤、脑挫伤、毒蛇咬伤、大手术后、体外循环、错误输血(血型不合)、输液严重反应及新生儿硬肿症等。
【临床表现】
早期可见凝血时间缩短而无出血倾向。到后期有凝血障碍时,出现出血症状,轻者皮肤见出血点,重者出现大片瘀斑,并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
少尿或无尿,以及
寒战、惊厥、
昏迷、呼吸困难、发绀、腹痛、黄疸等症状。
【治疗说明】
治疗必须注意对病情作具体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纤维蛋白溶解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解决本属必要,除非纤溶过分亢进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但用药必须适当,否则对微循环的解决不利。对亚急性及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用潘生丁。对于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除上述治疗外,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氧气。
【预防说明】
首先应纠正此病的诱发因素,认真治疗原发病,防止溶血、酸中毒的发生和发展;积极纠正感染性休克,改善微循环,避免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注意防止输液或输血反应,在大手术中尽量减少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