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母乳性黄疸

黄疸,母乳性黄疸

时间 : 2009-12-01 18:40:46 来源:special.fh21.com.cn

[摘要]

母乳性黄疸生成2006-05-3014:58:52来源:关键词: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疾病病因    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

  防治办法   因本病血清胆红素很少升高达足以产生神经毒性的水平,故一般不必停喂母乳。若血清胆红素>256.6μmol/L时,应停止母乳喂养2~4天,改用人工喂养。在暂停母乳期间,应将母亲乳汁吸出,以维持乳汁分泌,保证以后继续母乳喂养。为减少肠壁吸收非结合胆红素,可口服10%活性炭溶液5ml,每小时1次;琼脂125~250mg/次,每天4~6次。

  治疗上过去采用换血疗法和白蛋白输注。现多采用光照治疗,即以强白色光或强蓝色光对患者进行照射,使胆红素经过光照形成同分异构体,它不需要进行结合反应即能迅速排泄于胆汁中。近有报道合成的原卟啉,如含锡原卟啉(tinprotoporphyrin)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明显降低血浆胆红素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五)人乳哺养性黄疸

  发生于个别以母乳哺养的婴儿,血浆中未结合型胆红素明显增高。其发生机制与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抑制物有关。有人认为乳汁中的抑制物3β,加2α-孕二醇(3β,20α-pregnanediol),它在体外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有人认为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母乳中的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活性较高,而使肠道中游离脂肪酸大量形成并被吸收入门静脉血中,在肝内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或对胆红素与Z蛋白的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患儿一般在出生后第4天左右血清胆红素浓度开始升高,第10-15天达峰值171-513μmol/L(10-30mg/dl),持续4-6天逐渐下降。在患儿3-12同龄时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患儿无溶血征象,常规肝功能试验正常。未有引起核黄疸的报道。但如果以母乳喂养的婴儿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浓度较高,则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分子的结合部位,而使血清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对核黄疸的潜在危险性应予注意。治疗是对血清胆红素过高者暂停或停止母乳喂养。



查询更多黄疸 信息有问题请咨询11616691健康聊天室专家,或拨打1601122与专家一对一对话。页面功能【专家热线】【我要提问】【发表评论】【关闭】
关键词: 黄疸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黄疸,母乳性黄疸...”相似的文章

更多>>

母乳性黄疸疾病

1.三大常规,三大常规检查正常,无贫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2.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µmol/L(15mg/dl),也可>342µ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 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