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漏是椎管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有导致椎管内或
颅内感染的危险。宝丰县中医院从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共进行各种椎管内手术39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9例,经过治疗均治愈,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9.1岁。9例中有7例手术过程中即发现硬膜囊破损,可见清亮之脑脊液外病,当即予以缝合修补,但术后仍出现了脑脊液漏;其余2例在术后发现切口渗出多,患者有
头痛、乏力、精神不振,诊断为脑脊液漏。
导致脑脊液漏的原因:椎板咬骨钳咬破硬脊膜2例;髓核钳清理纤维环组织时损伤硬膜1例;
骨折片刺破硬膜2例;分离粘连时撕破硬膜1例;神经根袖撕裂1例,原因不明2例。
1.2治疗方法
1.2.1预防术中即发现硬脊膜损伤的患者,即予手术床头低足高位,脑棉片轻压创口后,扩大骨窗,充分显露破损口后用6/0无损伤线做细致缝合,针距1mm,边距1mm,注意进针要浅,方向为纵形,避免缝入马尾神经,关闭术腔时缝合细密。
1.2.2基础治疗术后确定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立即拔出引流,予以绝对卧床,床尾抬高15~20cm,20%甘露醇250mL静滴,q8h。可酌情给予足量高效抗生素,静滴白蛋白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平衡膳食,口服
利尿剂,减少脑脊液分泌。
1.2.3局部治疗包括切口缝合加固,创面喷施表皮生长因子(贝复济)等。
1.2.4术后护理对术中损伤硬脊膜的病例,患者术后保持头低脚高位平卧,保持切口清洁,及时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发现引流量特别大或者渗出多,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一旦确诊脑脊液漏,需及时停止引流,加强换药的无菌技术,保持创口干燥清洁,必要时切口加强缝合,表面喷湿表皮生长因子制剂,促进组织愈合。
1.3结果本组切口漏均于3~12d停止,无一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随访1~18个月无复发及脑脊液囊肿形成。
本组术中损伤4例,外伤导致3例均予以术中修补,术后仍然出现脑脊液漏,另有2例术中未见损伤,但术后第3天出现脑脊液漏。9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切口均于2~4周内痊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后肢体功能康复,未留后遗症。
2讨论
骨科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2.1%~9.37%[1~2]。
术后脑脊液漏应强调术中预防。首先要熟悉局部解剖,尤其是对于退变的腰椎和脊柱外伤时。由于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改变,椎管内静脉丛的血流压力增高,导致出血,且难以充分彻底的止血,使手术野暴露不清,如操作不当极易损伤硬脊膜及神经根。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操作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用暴力,在凿除或咬除椎板行椎板间开窗时,在黄韧带外进行。切除韧带前需用神经根剥离器伸入韧带前方轻轻分离,防止有粘连而损伤硬脊膜。切除神经根前方突出的椎间盘时,手术视野要暴露清楚,先扩大神经根管,待神经根充分松弛后将其与硬脊膜一起向中央拉开,椎前静脉向外侧分开,切开椎间盘纤维环时,刀刃要背向神经根和硬脊膜[3]。如果术中发现损伤硬脊膜,应立即抬高床尾,扩大手术野,用无
创伤缝线缝合硬脊膜,针距应1~2mm。术毕冲洗伤口时,检查椎板切除缘是否光滑,如有突起,用刮匙刮除,避免术后刺伤硬脊膜。创面彻底止血。缝合伤口时,逐层紧密缝合,不留死腔,紧密缝合椎旁肌肉和深筋膜。
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分为基础治疗和局部治疗两方面。基础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脊液漏出量,防止切口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促进漏口闭合。包括头低位卧床休息,应用足量高效抗生素等。局部治疗重在密闭切口,利用组织张力使脑脊液漏出停止,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时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制剂,促进切口愈合。经过上述处理皮下一般不会形成积液,一旦形成可考虑皮下穿刺抽液,禁止切开引流。本组9例中因漏口较小,未形成皮下积液,也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假性硬脊膜囊肿形成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DavisRA.Along-termoutcomeanalysisof984sur-gicallytreatedherniatedlumbardiscs[J].JNeuro-surg,1994,80:415-421.
[2]StolkeD,SollmannWP,SeifertV.Intraand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inlumbardiscsurgery[J].Spine,1989,14:56-59.
[3]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63-564.
(河南宝丰县中医院,河南宝丰467400)(朱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