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7:13:41 来源:news.sina.com.cn
脑瘤如篮球 昨日被切除
5月5日,头部长有篮球大小的世界罕见巨型脑瘤的安徽小伙子杨磊(化名)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实施手术,神经外科、骨科、整形科等15个科室30余名医护人员联手进行手术,手术从早上8时开始,持续了近10个小时。手术进行地比较顺利。外部肿瘤已成功切除,重约10公斤。
专家们在手术室为杨磊作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本报记者阮班慧摄
昨日早晨7时,医护人员将头部患有巨型脑瘤的安徽小伙子杨磊送到脑外科三室,进行手术前最后的准备,共分为剔除头发和肿瘤表面毛发并备皮,用双氧水、生盐水、酒精擦洗,对整个肿瘤进行无菌贴膜等几个步骤。杨磊的妻子、父亲以及两个哥哥在不断安慰他,告诉他不要紧张,不要害怕。
杨磊在医院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营养补充,身体状况转好,但记者见到他时,依然有些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头上的肿瘤套着一个蓝色罩子。因为肿瘤长在头的后部,体积太大,杨磊一直不能抬头,听到家人的安慰只是微微点头称是,他告诉记者:“相信自己的手术一定会成功,对高国栋教授很有信心”。剃发时他不时地抬眼看看医护人员,神色开始有些慌张,当记者问他是否害怕时,他说:“有一点点。”当时,杨的家人一直在外等候,同样也被焦虑煎熬着,妻子不停地在室外走来走去,说:“自己从昨天晚上一直在安慰丈夫,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丈夫安全度过手术,身体健康起来。”整个准备过程进行了约40分钟。
早8时,术前准备全部完毕,杨磊坐在轮椅上,不时用余光扫视旁边的人们,杨父走到跟前激动地对他说“儿子,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咱们拼一回”,妻子也不停地为他鼓气。8时,杨磊在家人陪伴下被医护人员送到医院住院部楼11层手术室。
据高国栋主任介绍,手术分三组进行。第一组为高国栋主任、秦怀洲副教授、李立宏主治医师负责的神经外科组,进行肿瘤切除、硬膜修补、颅骨重建。第二组为马保安主任、孙宏慧副教授负责的骨科手术组,进行脊柱稳定性回复及植骨融合。第三组为李学拥主任、孙超峰主治医师负责的整形科手术组,进行创面修复及头皮封闭。
术前准备
15科室两次大会诊
高国栋教授介绍,切除如此罕见的巨型脑瘤,难度非常高。第一、患者肿瘤巨大,供血丰富,世界罕见,完整切除存在很大困难。由于肿瘤包裹着颅内血液回流的总通道―――静脉窦,术中一旦破裂,将会出现致命性大出血;而且肿瘤与脑干、延髓等人体生命中枢结构相邻,术中对肿瘤的剥离必须十分小心,防止影响其功能。第二、患者后枕部颅骨缺损,颅颈交界处环枢椎破坏严重,术后局部性重建困难重重。术后采取颅底三维重建、植骨融合与固定等技术,稳定关节,回复颅颈稳定结构。第三、患者肿瘤巨大,无法平卧,需采取气管镜辅助经鼻插管麻醉的方法。第四、患者创面巨大,局部组织破坏严重,术后易形成死腔修复困难,因此术中采取用肌皮瓣设计,用患者自身肌肉组织填塞死腔覆盖创面。第五、正常手术均要求无菌手术,但患者瘤体巨大,局部出现溃疡和细菌,术中必须严格隔离,防止术后感染。
由于杨磊的病情复杂,手术复杂,唐都医院为他进行了两次全院大会诊,包括神经外科、骨科、烧伤整形科、麻醉科、营养科、输血科等15个科室。4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大会诊。会诊后,根据相关科室意见,给予杨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餐、肠外静脉输注营养三升袋等措施,共输血6次,总计3400ml。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与正常人趋同,原有的重度贫血症状得到显著改善。4月29日,进行第二次会诊,为其确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直到手术前一天晚上,所有参与手术的医生专家又一次开会讨论手术方案。
妻子安慰
“老公,别怕,你会挺住的。”
昨日上午,在第四军医大学住院部12楼,记者见到了杨磊的家人,他们的不幸遭遇感动了很多人,不时有人主动上前去与杨父攀谈,人们宽慰和鼓励的言语饱含着真诚的关怀与同情。
手术室外,杨磊的妻子胡巧玲(化名)一直远远地站在一旁,她抿着双唇,疲惫的眼睛有些红肿,焦急与忐忑令她的心无法平静。“你丈夫现在正在做肿瘤切除手术,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呢?”当一位记者询问她时,胡巧玲的眼睛里多了一丝坚定,她说她想对丈夫说,“老公,别怕,你会挺住的。”她告诉记者,他们家在安徽省泗县农村,2003年11月22日,经邻居撮合,她和杨磊结了婚,2004年5月,杨磊发现脑袋左后侧长了一个突起的疙瘩,到蚌埠市医院检查后,得出结论为神经纤维瘤,医生说可以手术。2004年6月,杨磊在蚌埠市医院做了手术,医生说由于瘤子长在主动脉血管上,如果彻底清除,很可能引起大出血,为了保险起见,只切除了部分瘤体。“从2004年9月开始,杨磊头上的肿瘤越来越大,到2008年4月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求医时,他头部的肿瘤已经有80cm×60cm×32cm大了。这颗巨型脑瘤不但影响了杨磊的日常生活,更使他的精神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杨磊本来就不爱说话,疾病让他变的更沉默了,他的脾气也变得有些坏,常常烦躁不安。不论是地里的还是家里的活,他都做不了。胡巧玲不仅要承担所有的活,还要照顾自己年仅3岁多的患有脑瘫的儿子,同时还要从精神和生活两方面照顾好丈夫。有两年时间,她都坚持每天为杨磊擦洗创口,每次就要花一个多小时。有记者问她是什么使她坚持下来的,胡说,他们有一个孩子,现在杨磊又有机会做切除肿瘤的手术,手术成功机会很大,这就是他们的希望。
父亲愿望
孩子病好了,一起打工还债
杨磊的父亲焦急地徘徊在手术室外,当记者采访他时,扑簌而下的泪花打湿了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他告诉记者,手术前一夜他和家人陪着杨磊聊天到晚上10点多,一直开导孩子要坚强面对。杨磊来西安之前曾有一年多时间放弃治疗,一度非常消沉,身体和精神状况都非常差,在西安治疗一段时间后,身心状况才有所好转。据杨父称,家里为给杨磊治病已经债台高筑,不但亲戚朋友借遍了,而且家里除了不能卖的住房外,粮食物品等都卖光了,这次在西安看病已经花了近6万元。但是,杨父说他并没失去希望,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杨磊的手术能够成功,“孩子的身体健康了,我们就能一起打工去,赚了钱不但能还债还可以给小孙子治病。”
儿子追问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杨磊的儿子只有三岁多,他出生的那年刚好赶上父亲的病重,胡巧玲怀孕时思想压力过重,造成早产,孩子一出生就成了脑瘫,到现在三岁多了还不会走路,现在在老家由奶奶带着,并未治病。手术前一天晚上杨磊给家里打了电话,听到母亲的声音,他就哭了。对于这次手术,他一直有点担心,但想到儿子,想到自己因病未能尽到父亲的责任,孩子却很依恋自己,常常在家里问奶奶“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就鼓起了勇气,坚信自己的手术一定会成功。
手术进行的比较顺利,昨日下午13时55分,切除了杨磊头上的大如篮球的外部肿瘤,切下的肿瘤周长95厘米,重约10公斤,已经为他输血10000多毫升,相当于两个成人的体内的总血量。截至记者发稿时,整个手术仍在进行中。
本报记者张毅伟实习生胡元元杜燕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