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00:51:15 来源:www.daifumd.com
脑囊虫病
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的各种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囊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云南等地区。
病因及发病机制
吞食猪带绦虫的虫卵,经小肠消液作用,六钩蚴脱囊逸出,穿过肠壁,经血循环至脑,逐渐发育成囊尾幼,在脑内寄生。引起较强的组织炎症反应。
脑实质内只少数囊虫,可不引起症状。多数囊虫入脑时,病急骤,甚至死亡。通常病程缓慢,临床表现分为下列类型。
1.癫痫型 以各种类型癫痫的反复发作为特征,以脑内囊虫病多见。
2.颅内高压型 颅内压增高为特征。多见于脑室内囊虫病。病人于急速转动头部时,则出现头痛、眩晕、呕吐、甚至昏迷、是虫体突然阻塞脑脊液通路,颅内压剧增,称活瓣综合征或Bruns氏征。
3.脑膜炎型 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起病时有鼻腔鼻窦癌1,CSF炎症改变,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4.精神障碍型 有进行性的精神异常及智能减退。
5.脊髓型 囊虫引起的脊髓压迫症,表现为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中发现绦虫卵;血液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囊虫免疫试验(间接血凝、补体结合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X线头颅可见有钙化斑点,CT头颅扫描示有多发的钙化囊肿等有助于诊断。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可见囊肿中含有囊尾蚴头节为其特征。
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等三大症状,要考虑可能此病。大多有皮下囊虫结节,经活检证实为囊虫,血和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阳性,头颅CT扫描示多发性小圆形低密区或小环形高密度区,在粪便中发现绦虫卵等;皮下囊虫结节,活检证实为囊虫,均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1.病原治疗(杀虫治疗) 这是最根本的治疗主要药物为吡喹酮(praziquantol),有效率90%以上。
为避免使用吡喹酮后常出现的治疗反应,在治疗前3-5天及治疗期间给予甘露醇及激素。
囊虫虫数量较少,病情较轻者多采用较大剂量一疗程法,日剂量不低于50mg/kg,总剂量不低于300mg/kg。
囊虫虫数量较多和病情较重者宜采用低剂量的二疗程法,日剂量不低于30mg/kg,一个疗程的总剂量不低于200mg/kg。2~3月后再重复第二疗程。服药期间避免活动过多,以免颅内压急骤变化导致意外。对伴有癫痫发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抗癫痫措施
使用吡喹酮失败者,可选用阿苯达唑(albendazole),剂量为18mg/kg/日,10日为一疗程。
2.手术治疗 用药物治疗同时,对单发病灶,可手术摘除;对病情较急,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可考虑颞肌下减压术;蛛网膜粘连有交通性脑积水者,可将有关囊虫摘除并作脑脊液分流术。
作者:陶恩祥 【留言】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